人工智能正驱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在这一浪潮下,“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尤其是IP网络,也正面临一场从“通”到“智”、从“连接赋能”向“AI赋能”的质变。
但现有的网络架构,能否支撑这场智能变革?我们又需要构建怎样的网络能力,才能真正迈向“新质互联”?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互联网新质发展分论坛”上,新质互联网成为核心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致辞中明确指出,互联网自身也需走向“新质化”,即在IPv6与IPv6+基础上持续演进,构建可靠、高效、安全、智能、绿色的网络技术体系,以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新时代需求。
01 从IPv6+到新质互联网
AI时代呼唤智能网络新底座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网络基础设施。大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8.65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69.02%,标志着IPv6“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
然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只是第一步。正如邬贺铨院士所指出的,当前的核心挑战已从“网络有没有”转变为“网络强不强、用得好不好、能不能为千行百业服务”。他强调,未来的网络不应仅被动承载业务,而应实现三大系统性跃迁:首先,从承载能力向服务能力跃迁,在工业互联网、AI训练等场景中提供毫秒级确定性保障;其次,从被动连接向智能内生演进,使网络具备感知、理解与预测能力,成为真正的智能体;最终,推动从网络主导向产业融合,构建云、网、边、端、用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进一步阐释,“新质发展的核心在于‘新’与‘质’”。“新”的突破要求从“用”向“创”迁跃,而“质”的提升则需从“通”向“优”转变。IPv6+的技术特性为互联网架构与业务创新打开了空间,而AI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网络实现自身的质变。
从产业视角看,AI时代所催生的智能体互联、多模态交互与泛在算力调度,正迫切要求网络从“通路”走向“平台”,从“工具”升级为“能力”。新质互联网不是可选课题,而是支撑智能产业化与产业智能化的关键底座,其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在AI时代数字生态的深度与广度。
02 AI WAN:以智赋网,以网兴智
那么,如何将这一宏大的新质互联网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架构?
在本次分论坛上,AI WAN(智能IP广域网)作为对新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技术路径。
华为中国运营商网络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王崇在主题分享中系统阐述了华为在AI WAN发展路径上的创新方案。。
简单来讲,AI WAN就是以AI方式全面赋能现有IP承载网,实现高效运算和精准运算。
从技术特征来看,AI WAN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升级。首先,在广域无损智能传输方面,通过智能路由优化与协议增强,AI WAN能够实现跨地域算力的高效调度。以某客户实践为例,在百公里距离上实现智算拉远,算力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了"天级扩容、随时可用"的运营效果。
在此基础上,AI WAN还能够提供可承诺的差异化体验。面对AI健身、实时交互等新型业务,网络需要具备业务感知和分级调度能力,通过精细化的应用级体验测量与主动调优,为不同等级的智能体与服务提供差异化保障,从而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
此外,内生安全体系构成了AI WAN的第三大支柱。随着数据与智能体成为核心资产,安全能力需要从外挂式防护转向网络内生。通过持续积累网络攻击模式、实现芯片级的攻击自动识别与阻断,AI WAN构建了从传输到身份、从行为到内容的立体防护体系。
从产业视角看,AI WAN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网络理念的重构——推动网络从被动管道走向主动服务,从通用连接走向智能调度。这种转变正顺应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的新要求,为智能时代的业务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结语
从IPv6规模部署,到IPv6+创新突破,再到AI WAN所代表的新质互联网新模式,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新质化”转型。
我们正站在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关键节点。正如邬贺铨院士所言:“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在互联网持续创新的道路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之路。”
AI WAN的提出与实践,是中国在IP网络智能化进程中迈出的实质性一步。随着智能体互联网、低空通信、具身智能等场景不断落地,以AI WAN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质化发展,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化未来,铺设一条更智能、更可靠、更安全的“新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