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
创始人
2025-11-09 03:01:15
0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昨天,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其中,企业作为排名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6年超半数;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占比进一步提升。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荣获本年度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本年度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集中涌现。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为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奖者邓宏魁基于干细胞技术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的全新手段,突破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获奖者董进主持研发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并作为技术总设计师推动建设国家级区块链网络。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国之重器”打造过程中,也不乏北京科研团队的身影。获奖项目包括了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月球钻取采样与拟实验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为首都率先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

“面向智能显示的先进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技术创新一定是企业常青的最关键因素。”京东方科技集团显示与传感器件研究业务中心袁广才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项目实现了显示领域关键元器件和相关核心材料的进步,让显示器件的分辨率更高、耗能更低,也更“长寿”。

早在2011年,京东方就在这一领域启动研发,技术团队耗时六七年,第一代产品终于诞生,又历时数年才扩大量产。“最核心的是人才,最难留的也是人才。”袁广才感慨,京东方多年坚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为创新搭建了容错空间。在漫长的技术开发过程中执着坚守,既展现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决心,也彰显了研发人员的坚持和对产业发展的渴望。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已连续6年超过半数。和京东方一样,这些在京获奖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十足

获奖者中不乏一批年轻面孔,45岁及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超50%。其中,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正是奖励在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中,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却已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从小就被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吸引,对生命为何如此精妙充满好奇。”这份兴趣,驱动着北京大学教授刘颖选择了生命科学研究,“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很多实验结果都与我们的假设不同,但正因如此,每一次结果的出现都让我充满期待。”

在探索中,刘颖团队揭示了细胞识别氨基酸和葡萄糖水平的新机制,提出线粒体不仅是细胞“能量工厂”,更是“监测者”的新概念:当线粒体功能异常时,细胞会如何发出“求救信号”并启动自我修复机制。系列发现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生命如何保持平衡,也为研究代谢失调和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刘颖所在的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参与建设了坐落于怀柔科学城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围绕大科学装置开展有组织科研,能凝聚更多力量集中攻关,推动重大科学计划的落地,意义深远。”刘颖说,过程中也将涌现出成长迅速的青年科研人才,他们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奖励概况

邓宏魁、董进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常凯、陈天石等2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马蒂亚斯·谢弗勒、新井健生等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57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112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29项,二等奖83项。

人物访谈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奖者常凯:

在纳米级尺度微观领域“盖房子”

“我和团队的工作能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认可,我感到很高兴,也深感幸运。”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常凯的日常研究工作,是在纳米级尺度的微观领域“盖房子”,研发具有特殊性能的量子材料。作为“建材”的分子在真空环境下飞向样品台,就能自发形成原子级厚度的材料,即二维量子材料。

2019年,常凯加入北京量子院时才32岁。作为本市建设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团队成果的快速产出,离不开这里大团队协同作战的科研模式。”常凯说,他负责的低维量子材料实验室中,每位研究员的专长各不相同,但共同目标是将二维量子材料投入量子计算器件的实际应用。“各领域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很多火花,让大家的视野变得很宽广。”

人才优势为科研成果产出提供了深厚土壤。“北京的人才储备,放眼全世界都是相当少见的,特别是海淀区,集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大脑。”常凯感慨,团队任何的研发、应用想法,在方圆10公里内都能找到合作者,“这是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常凯团队已成功制备一系列新型二维材料,并解密这些材料中的电子运动规律、原子振动规律等特点。现在,他们正在全力攻坚二维量子材料研发的重要科研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国产化研发,预计2026年完成样机研制。他期待在3年内,让新型二维材料真正运用到下一代晶体管、量子计算等电子学器件中。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奖者张林峰:

助力更多科研团队挖出“真金”

“科学智能工具作为科研团队的助手,能帮助他们发现在哪里深挖有更大概率挖出‘真金’。”深势科技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张林峰说。

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率先提出科学智能的概念。此后,师从鄂维南的张林峰决定回国创业。回国后,几乎每一年,张林峰团队都有好消息传来。他以电池电解液的研发为例,科学智能工具将曾经以年为单位的研发周期,缩短至一个月甚至一周,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

今年,深势科技联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发布的玻尔科研空间站,是全球首个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一经发布用户数量就达百万级。张林峰期待,2026年平台用户数可达千万级。

“北京在科学智能领域占据了先发优势,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引领、开拓地位,”6年过去,张林峰和团队的初心依然未变,“要做有用的事,真正把技术体系变为加速科学发现、验证、落地的过程,这样的体系才是面向未来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原创 直... #热点周际赛# 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家庭中的新宠。华为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领军者...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