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这位湖北枣阳人,从小在贫困山村长大,一步步靠着实打实的努力,成了我国航天员队伍里的骨干。他三次出征太空,执行神舟六号、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每次都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添砖加瓦。2021年3月,他卸任航天员大队长职务,大家伙儿都好奇,这位老将接下来干什么?
聂海胜的航天之路,就是一部普通人靠奋斗逆袭的活教材。1964年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家境困难,兄弟姐妹多,全靠父母种地过日子。父亲早逝后,日子更紧巴,他上学全凭自己省吃俭用,假期还帮人干活挣学费。学习上,他特别下功夫,数学总拿满分,这股子钻劲儿后来帮了他大忙。1983年,他考进空军航空学校,当了飞行员,飞过歼5、歼6等多型飞机,积累了扎实的飞行经验。
1998年,我国组建第一批航天员大队,聂海胜从1500多名飞行员中杀出重围,成为八名航天员之一。那时候训练苦啊,超重耐力、低压缺氧、失重适应,一项项科目像过五关斩六将。他34岁了,不比年轻人恢复快,但愣是咬牙顶住,还在超重训练中破了国内纪录。
理论学习也跟上,动力学、天文学、英语等30多个学科,他像回炉重造一样啃下来。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发射,他作为备份航天员见证了我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他晋升少将,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任务,2021年6月又上神舟十二号,在轨三个月,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驻站。
接任航天员大队长是2014年的事,那几年他带队抓训练、推改革,队伍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壮大,培养出一批批能打硬仗的航天员。2021年3月卸任时,国家航天局调整领导班子,目的是让队伍更好适应空间站时代的新要求。
聂海胜退下来,一方面是年龄到了,身体恢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航天员队伍年轻化是趋势,新一代航天员得挑大梁。他卸任后,队伍没乱套,反而更稳当,神舟系列任务接连成功,天宫空间站2022年全面建成,这都离不开他打下的基础。
而卸任没让聂海胜闲着,他直接转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飞行器设计技术部,当了部长。这岗位直奔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任务重、责任大,但正合他老将身份。飞船设计不是空谈,得从结构、推进、热控一个个环节抠细节,确保安全可靠。他上手快,凭着三次飞天的实战经验,很快就融入团队,抓统筹、推创新。
具体主要是负责飞船整体方案和技术验证。譬如,对接系统优化,他结合神舟十二号在轨经验,强调容错设计,避免小偏差酿大祸。推进系统上,他盯紧推力控制,确保轨道机动精准。热防护层也得反复验证,模拟再入大气层的高温考验。这些工作直接服务空间站建设和未来登月工程。
2022年以来,新一代飞船项目加速推进,他带队攻克多项技术瓶颈,比如模块化热控系统,提升了长时驻留能力。2023年,地面集成测试顺利通过,2024年原型机首飞成功,这些成果都沾了他指导的边。
不过这岗位不像飞行一线那么惊心动魄,但一样是实打实的贡献。聂海胜没摆老资格,而是和年轻工程师一起钻研,分享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积累。比方说,人机交互设计,他点出座椅调节和操作布局的实用性,减少失重环境下失误率。这样的调整,让飞船更适应多国合作需求。
而聂海胜的新工作,不是个人小事儿,而是航天事业大格局的一部分。他的转型,串起了飞行与设计的链条,确保技术迭代不掉队。拿空间站来说,神舟十二号后,天宫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相继就位,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实现六人天团在轨,这背后有他卸任前抓的训练体系撑腰。现在在技术部,他又从设计端发力,新飞船的功率提升30%,辐射防护更强,直接为深空探测铺路。
长远看,聂海胜的足迹,从枣阳田埂到太空舱外,跨越半个多世纪,见证我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1998年大队成立时,我们刚起步;如今,空间站常态运营,探月工程五号顺利采样返回,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全靠一代代航天人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