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998元的人形机器人刚开卖,京东服务器就被抢单潮挤得卡顿。
松延动力这款“小布米”,一下把原本几万块的机器人拉进万元内,直接搅热市场。
对缺工的工厂来说,这不是噱头——两年就能回本的“铁伙计”谁都想要,抢单的老板把客服都问爆了。
订单炸了!千台机器人换亿元合同
说句实在话,这两个月机器人圈的“喜报”比双十一快递还密集。优必选、智元、松延动力、星尘智能……光经济观察报数着的,就有8家公司官宣进了“千台俱乐部”。
别以为“千台”是小数字,对机器人行业来说,这相当于手机圈卖出了千万台旗舰机。我跟你算笔明白账:给学校用的机器人,一台2万到10万;工厂里干活的“铁伙计”,起步就是20万。
这么一算,千台订单往少了说也是1个亿的合同,多的能冲到5个亿。
智元机器人刚跟龙旗科技签了数亿元的单子,要送近千台机器人进PC生产线;智平方更狠,跟惠科敲定5亿合作,3年要交1000台;松延动力更牛,直接拿了2500台订单,合同额破亿不说,还趁热融了3个亿。
这波订单潮不是天上掉的馅饼。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方阵先让大家眼熟了,紧接着工厂缺人、学校缺教具的真需求就冒了头。
更关键的是,现在投资人精得很,光看才艺视频不掏钱了,必须得有真实销量才肯投钱。所以机器人公司都急着用订单证明:我不是花架子,是能赚钱的真生意。
工厂抢着要!机器人成“刚需打工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敢下千台订单的客户,眼光都毒得很,制造业和教育业是最舍得掏钱的两大主儿,尤其是工厂,需求简直是“刚需中的刚需”。
智元的姚卯青说得实在:现在工厂招工比登天还难,年轻人不爱进车间倒夜班,老员工干不动重复活,人力成本一年比一年高,机器人只要能顶上,老板们都愿意批量买。
以前工厂的自动化设备都是“死脑筋”,生产的手机换个型号,整条产线就得拆了重建,光成本就够老板肉疼半年。
人形机器人就不一样了,像个“可调教的学徒”,改改程序就能换岗位,不用动硬件。
智元的G2机器人已经在龙旗的车间上岗了,先干PC组装,下一步还要去装手机,哪条线缺人就顶哪。
长三角的工厂老板早把账算透了:一个工人一年综合成本约15万,机器人两班倒替两个人,两年就能回本。
现在零件成本一降,这笔账更划算,欧美工厂看了都眼馋。就连“果链”龙头领益智造都慌了,董事长亲自去听技术会,从头记到尾。
虽然没说买多少,但已经接了百余台订单,还在跟好几家机器人公司搞合作,就怕被同行落下。
不过咱也得说句实话,现在不少订单还透着“人情味儿”——有的是股东给的支持,有的只是框架协议,具体啥时候交、怎么用都没说死。
很多工厂一线工人都念叨:“只在新闻上见过,车间里还没见着真家伙”。这说明行业还在“卖方推买方”的阶段,真正的全民需求还没完全起来。
交付才是坑!装错销子都可能砸招牌
签单容易交付难,这话在机器人行业太贴切了。订单是面子,交付才是里子,多少公司栽在“签得多、交不动”上。
松延动力的姜哲源就踩过大坑,一批机器人送到质检,发现脚踝全漏装了销子,差点没法交货。他赶紧罚款整改,把销子直接预装到零件上,这才解决问题。
事后他总结:99%的交付问题,根儿不在工人,在产品设计。
供应链更是“悬在头顶的剑”。
核心零件要么自己造,要么靠外采,订单一涨,供应商就喊产能不够。松延动力只能多找几家备货,就怕关键时刻掉链子。
现在他们北京工厂每月能交200多台,常州工厂12月就能投产,每月再出300台,第三座工厂都在规划了,就是为了跟上订单节奏。
资本现在只认“交付成绩单”。
以前靠一条爆款视频就能融到钱,现在投资人见面先问:“交了多少台?回了多少款?”加速进化的创始人就很清醒,主动拒过500台的大单,就怕交付跟不上砸了招牌。
他们按“10台-100台-1000台”的节奏来,先把小订单的服务做好,再慢慢扩大规模。截至10月底,他们已经卖了700多台,一半都卖到了国外。
抢销售、打低价,行业玩起“真刀真枪”
订单多了,“谁来卖”又成了新难题。
现在去机器人展会,最忙的不是穿白大褂的工程师,是戴工牌、递名片的销售。大客户经理、区域总监、渠道专员,头衔五花八门,目标就一个:把机器人卖出去。
为了抢销售,公司都下了血本,年薪30万起步,50万的岗位一挂出来,简历能堆成山。
有的头部公司更直接,从家电、汽车行业挖成熟团队,连渠道带人脉一起要,就是想快点把机器人铺进工厂、学校和景区。
价格战更是打得火热。
10月23日,松延动力突然抛出“王炸”,推出9998元的“小布米”机器人,直接把价格拉进万元以内。这招太狠了,两天时间京东上500台就被抢光。
姜哲源说这不是内卷,是想打开新市场:“卖4万和卖3.5万是互掐,我卖9998元,是让更多人买得起,看看新场景在哪”。
第二天加速进化就跟上,推出2.99万的入门款,主打教学和开发,当天就签了千台经销订单。
星尘智能则走“高端路线”,50万的旗舰机用来秀技术,同时偷偷研发便宜的子系列,就像汽车分S级、C级,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小客户,都能找到合适的款。
结语
人形机器人终于从“网红”变成了“打工人”,不再是供人拍照的科技玩具。这行已经过了“靠才艺吸睛”的阶段,现在拼的是真本事——订单要实、交付要稳、回款要快。
2026年就是道坎,那些只晒Demo不干活的公司肯定会被淘汰,能把机器人稳稳送进车间、校园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说到底,再炫的技术,不如实实在在赚回钱;再火的视频,不如客户一句“这机器真好用”。
说不定再过两年,小区里送快递、工厂里干重活的,全是这些“铁伙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