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王楠 薛小蔓 毛瑞 石雨鑫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孕育出渔文化、海丝文化、传统船匠技艺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数字化手段开展系统记录、智能整理与创新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优秀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路径,着力为构建地方文化现代文明提供具有示范价值的宁波样本。
研究将宁波海洋文化要素,包括器物形制、装饰图案、色彩体系、工艺技艺等外显形态,以及价值信仰、民俗习俗、空间认知、音乐语汇等深层内涵,系统提炼为可识别、可编码、可活化的文化基因。依托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自主学习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优势,构建起一套集文化解码、智能关联与创意设计于一体的数字化技术路径,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于上述理念,本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福东渡传说”为典型案例,构建了“采集—解析—关联—转化”四步协同的数字化实施框架:第一步:综合运用文献考据、田野调查和3D激光扫描技术,对宁波凤浦岙村徐福庙(启航地)的建筑规制、碑刻铭文及相关祭海仪式进行多维度数据采集。第二步: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历代文献、地方志书及民间口述史料进行结构化处理,精准识别凤浦启航、匠心修造、山海馈赠等核心叙事单元,并编码其开拓、交流、祈福等文化因子。第三步:采用Neo4j构建徐福东渡与宁波港口史、航海技术、中日韩文化交流以及相关民俗信仰的知识图谱,清晰展现其在海洋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网络关联。第四步:基于此知识图谱,开发“AI徐福”数字人导览或“凤朝山海”沉浸式VR体验,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公众传播的闭环。该系统在宁波凤浦岙村初步试点中,已展现出明显公众吸引力与文化科普效果,能够提升青年群体对海洋文化的兴趣。
融合文化基因与人工智能的探源路径,展现出三重实践价值:一是推动文化活态传承。通过XR(扩展现实)等数字交互技术,将“凤凰”图腾、“花木”纹样等宁波海洋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转译与艺术重构。公众在公园、商场等公共空间扫码即可召唤虚拟影像,使历史记忆自然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二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研究构建的宁波海洋文化数字资源库,作为文化领域新基建,为文旅与文创开发提供高质量素材。例如,对船模非遗技艺进行三维建模与AI分析,不仅精准还原其榫卯结,更提炼出“祈福”“平安”等文化内涵,助力文创产品快速开发、提升附加值,培育文旅融合新亮点。三是探索数字化新范式。在继承传统保护成果基础上,本研究形成“解码—重构—赋能”全链条技术路径,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也为文化管理部门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与精准施策的数字化工具,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迈向精细化、可持续治理新阶段。
实践证明,“AI+地方文化”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将宁波海洋文化AI数字资源库纳入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设立“AI+非遗”创新实验室,聚焦海洋文化专用AI大模型与AIGC生成算法研发;推动成果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宁波帮博物馆等场所试点AI数字人导览、沉浸式体验等应用场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机制,与舟山、温州等海洋文化城市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并探索设立数字文化工程师岗位,加快文理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本研究呼应宁波“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目标,所构建的数字化框架具有较强可迁移性,可应用于黑龙江等地的肃慎、渤海、金源、闯关东、北大荒等特色文化资源,助力其实现系统梳理与创造性转化。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持续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在智能时代守护好地方文化根脉,谱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宁波推进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研究(G2024-1-80)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