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兵团日报
●强裕功 朱煜
当我们看着风力发电机叶片时转时停,太阳能板在云层遮挡下忽明忽暗,或许会好奇:这些“时有时无”的清洁能源,如何才能变成持续稳定的电力?其实,科学家们早已找到一套巧妙的方案,让波动的清洁能源变得可控可测。
应对清洁能源波动性的核心支撑来自储能系统。它并非单一设备,而是由多种技术协同构成的动态调节网络,其通过“时空转移”实现电能供需匹配:在清洁能源发电盈余时储存能量,供应不足时释放能量,从而稳定供能。
储能系统内的不同储能单元,按响应速度和容量进行分工:短时储能设备可在毫秒至秒级内响应,抵消阵风、云层遮挡等突发波动;中长时储能设备则处理小时至天数级的能量调节,应对昼夜变化或连续阴雨天等情况。
然而,仅靠储能系统的被动调节还不够。作为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智能电网在其间发挥着主动调控的作用。它本质上是具备“感知—预测—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的数字化电力网络,通过全域部署的传感器实时采集风光功率、电网负荷、设备状态等数据,结合气象预测模型,可提前数分钟至数天预判发电波动趋势。
基于这些预判,电网调度系统会制定精细化策略:当预测到发电缺口时,提前指令储能系统释放能量或调用备用电源;当检测到发电盈余时,引导多余电力流向储能设备或可调节负荷。这种主动调控模式突破了传统电网“被动适应”的局限,可以动态平衡清洁能源的随机性,保障了供电质量。
通过多能互补机制从供给源头降低波动性,是提供稳定电力的又一思路。该机制不局限于单一能源,而是整合不同类型清洁能源,利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的供电能力差异实现互补:太阳能白天供电能力强,风能夜间或冬季更稳定,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提供基础电力,水电具备快速调节能力。
依托统一调度平台,采用该机制的供电系统可根据实时工况动态分配各能源供能:晴天优先消耗太阳能,大风时侧重风电,风光同时减弱时启动备用能源。
当清洁能源发电出现波动时,储能系统快速响应,智能电网统筹调度,多能互补动态补位,共同将不稳定的清洁能源转化为持续可靠的电力。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