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在蓉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上进行了三轮集中签约,共14个校企地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校企合作“挖宝”
让科技成果就地就近“安家”
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让科研团队直面市场,成为众多高校破题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步。
在活动现场,聚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网联等领域的5个蕴含川大“创新基因”的校企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这意味着,这些从四川大学“走出来”的创新成果也将就地就近“安家”,迈向应用场。
在成都云海四面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上,众多前沿创新产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们是全球首个提出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核酸药物团队,将建立起普适性的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核酸药物的递送,目前临床试验进展得非常顺利。”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林云锋现场介绍道,作为一项底层平台型技术,其颠覆性在于能够广泛适配各类核酸药物,犹如构建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高铁系统”,有望彻底改变核酸药物及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格局。
“这不仅是单一品种的转化,更是一个底层技术在推动整个药物领域的进步。”林云锋感慨道,“川大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学家从实验室走出来,走到市场上去跟企业对接,本次实现签约转化,既得益于学校搭建的平台,也得益于成都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投入与优良的产业生态。“成都为我们提供平台、场地,并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帮助我们对接资本与临床资源,真正让实验室的构想一步步走向市场,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与林云锋教授同时签约的,还有来自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向钢教授团队,他们与成都昆仑玉丘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氧化镓单晶生长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将共同进行氧化镓单晶生长成套技术开发,项目金额达1600万元。
“依托川大向钢教授团队在半导体材料物理领域的深厚学术能力和丰富研发经验累积,合作研发氧化镓单晶材料生长技术和生产工艺,攻克第四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在大尺寸、低缺陷单晶制备中的关键技术瓶颈等。”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显而易见,校企合作项目的集中签约得益于四川大学长久以来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积累。高校这座创新成果“富矿”,不仅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厚土壤,更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
“校友”回蓉“二次创业”
高能级企业来蓉“投资兴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签约项目中,除了川大自己创新团队外,还有“回家”创新创业的校友、来蓉“投资兴业”高能级企业代表……
“选择回蓉二次创业,成都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谈及回蓉的原因,四川智耀海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远烈娓娓道来。
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胡远烈,一直定居并工作于吉林长春。此次重返成都,他开启二次创业之旅,既是看中母校众多创新成果,也是看中成都这座创新创造之城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川大在人才、成果转化、金融资本等方面为校友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在成都各级政府也让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这些都助力我们在成都扎根发展。”胡远烈特别提到,成都在汽车零部件配套、智能制造产业领域拥有显著的产业优势,与企业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在接下来的1至2年内,我们还计划聚焦新材料、机器人、无人机等前沿领域,在成都布局两到三家新公司,并与四川大学紧密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带动更多企业来蓉发展。”胡远烈透露道。
签约项目中,不仅有“校友”,还有“新朋友”。“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脑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强脑科技是哈佛创新实验室孵化的首个中国人主导的脑机接口潜力独角兽企业,以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为核心,聚焦智能仿生肢体、脑机交互康复训练及神经电子消费品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量产直觉控制智能仿生手。公开资料显示,强脑科技在康复、大健康及人机交互等方向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百余项专利授权,并在残疾人康复与脑疾病康复领域取得突破,已成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领军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图据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