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毕舸
近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期在浙江桐乡举行。连续举办十二届,这座千年水乡早已不只是会议的举办地,更成为观察数字中国发展脉络的一扇窗口。今年峰会的主题是“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大会焦点从“互联网+”全面迈向“人工智能+”。AI不再只是展台上炫目的概念,而是悄然融入制造、物流、金融、交通等实体经济肌理的新质生产力。
走进“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扑面而来的不是抽象代码,而是一连串扎实落地的产业答案。中国电信带来“AI智能验布系统”,将纺织企业瑕疵检出率从40%提升至85%,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麒盛科技的智能床通过数字化功能,帮助用户入睡时间缩短55%;中国工商银行的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已覆盖20多个业务领域,落地400余个具体场景。这些案例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当AI真正沉入车间、产线、服务终端,它才从“可能”变为“现实”。
算力基础设施的突破同样令人振奋。中科曙光发布全球首个单机柜支持640卡的超节点服务器,为大模型训练构建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环境;阿里巴巴宣布打造超级AI云,推动开源开放与技术普惠。众多企业的重磅投入,指向一个朴素逻辑:没有坚实、可扩展的底层支撑,上层应用终将如沙上筑塔。乌镇所展示的,正是中国在AI时代构筑“水电煤”式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努力。
机器人领域的进展,则让人看到“智能体”的真实轮廓。“互联网之光”博览会集中亮相40余个最新大模型、30余个智能体、20余项具身智能机器人。宇树科技透露,正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突破机器人具身模型;福瑞泰克已下线第300万套智能驾驶产品;浙江省智能船舶研究院推出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实现“自动循迹、自主避碰”。机器不再只是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具备感知、决策与行动能力的“新伙伴”。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跨越,正在重塑人与机器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与普惠始终贯穿峰会主线。大会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标准发展报告》《为人类共同福祉构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等文件成果,为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注入智慧力量。近年来,中国在加速AI落地的同时,也在同步构建可信、可控的治理生态。技术若缺乏伦理与规则的锚定,终将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乌镇强调“安全普惠”,正是对这一深层命题的回应。
人才与制度建设同样扎实。峰会期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举办2025全球互联网人才卓越计划研修班;峰会首次成立电子商务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两个专业委员会,推动全球电商营商环境优化。可见,真正的创新生态,既需要技术突破,也离不开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与跨领域协同。
回望乌镇12年,从移动互联网到云计算,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浪潮都在这里留下印记。而2025年的不同在于,AI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从展示品变为生产资料。据统计,浙江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达4944亿元,同比增长22%,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注解。
未来的数智图景,不在遥远的科幻想象中,而在乌镇展厅里那台安静叠衣服的人形机器人手中,也在企业即将建成的无人配送站流水线上。技术的温度,终究要靠解决真实问题来体现;国家的竞争力,更要靠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微观创新来铸就。乌镇的水波依旧温柔,但涌动其下的,已是奔向未来的数智浪潮。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