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科技先锋分享创新故事,反映“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技领域重要进展
上海科技工作者:敢闯敢试追求卓越
昨天,“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专场)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拉开帷幕。七组科技先锋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创新故事,反映出“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也生动诠释了上海科技工作者“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演讲者中,有的潜心问道,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追索“从0到1”的重要科学问题;有的向难而行,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铸就大国重器的民族脊梁;有的扎根一线,以前沿成果守护百姓日常,催生新模式和新动能;有的甘为人梯,以专业化服务长情陪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一群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的勇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的话,道出了上海科学家的使命感。他说,李政道研究所的使命是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宇宙里的物质来自哪里。为此,“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成为李所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两大研究部的共同聚焦点,凝聚态物理研究部则瞄准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难题——量子计算的可靠性。
2023年5月,无问芯穹在上海成立。这家企业致力于突破国外大企业垄断的大模型操作系统,打造自主可控的智算支撑底座。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夏立雪带领团队,攻克了华为、沐曦等国产异构芯片的适配难题,开发出异构、异域、训推一体的智算云平台,有效提升了国产算力能效,加快了这一领域的国产替代速度。
公司成立只有两年多,为何能取得如此出色的业绩?夏立雪说:“无问芯穹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所有的技术突破都是靠冲在一线的年轻人实现的。”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也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团队入驻“模速空间”后,他们发现,这里真正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产业上下游”,楼上的大模型应用企业员工,下楼就能到无问芯穹谈合作、买算力。
报告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和一位因车祸高位截瘫的病人一同上台。去年11月,病人董辉在华山医院做了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如今已恢复部分生活能力。董辉说,手术后训练的第九天,他原本无力的手可以把小木球一下子拿起来;一个月后,他开始举杠铃;半年后,能完成拿水瓶喝水、倒水等动作。董辉告诉大家:“最近,我开始练习写字了。我希望今后能站起来,能走路,恢复正常的生活。”毛颖说,脑机接口技术为截瘫患者带来了曙光,今后还有望治疗癫痫、中风、渐冻症、失语症等疾病。华山医院正在与多家上海脑机接口企业合作,开展这项前沿技术的临床试验。
报告会尾声,科技先锋代表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唱起了《科创之城》。这首歌曲基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多模态脑电特征解码研究”项目,用科技赋能艺术创作,通过分析脑电图信号,探索艺术创作从经验导向到神经证据驱动的范式变革。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