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日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监管触角逐步实现“无处不在”,既能对企业“无事不扰”,又能实现执法大脑“智慧精准”。然而,从基层实践来看,非现场监管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现实制约。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笔者从事基层环境执法工作多年,对此有几点思考。
非现场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
数据合法有效性问题。目前,自动监测数据在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效力仍存在争议。一方面,企业在线监测体系往往存在监测指标单一、设备配置不足的问题,部分监控设备本身存在精度不高、数据传输不稳定等技术缺陷。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日常运维不规范,甚至出现人为干扰设备运行的情况,如篡改参数、稀释排放物、使用不合格标样标定等,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此外,非现场执法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有关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证明等环节的规定尚不明确,且电子数据等间接证据易被篡改或丢失,若保存不当,会影响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执法人员能力亟待提升。非现场监管模式要求执法人员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新设备操作水平,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捕捉异常信号。若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一些执法人员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监管模式。
当事人权益保障不到位。在非现场检查中,当事人可能无法及时了解检查内容和结果,知情权难以保障,且申辩机会不足,无法有效行使申辩权。此外,可能涉及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消费记录、交易数据等,处理不当会导致隐私泄露。过度追求非现场监管,还会使一些执法人员疏于深入现场,削弱与企业的面对面沟通及指导整改作用。
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持续改进。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保障数据质量。一方面,加强对监测设备的质量监管,定期开展监测仪器与数采仪数据的溯源比对。另一方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参与运维的第三方公司资质齐全,运维过程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执行,并落实抽查制度。例如,在排污单位关键位置安装视频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设备等。同时,建设和完善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智执法平台,对篡改数据、弄虚作假的第三方运维公司给予行政处罚,下调企业信用等级,降低其运维资质。在证据收集保存方面,建立完善制度,采用加密技术、定期备份等方式,防止证据被篡改或丢失,确保执法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坚持“线上先查、非现场优先、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原则,根据企业情况分类施策。对于在线监控基础好的企业,多采用非现场方式;对于设备配备不全或未配备的企业,以现场检查为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将未发生过环境违法行为、管理规范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加快构建非现场执法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非现场检查程序,确保检查过程透明、可追溯,严格执法监督,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强化培训,提高执法人员能力。推行非现场监管并非“不执法”或“少执法”,而是要将执法力量从日常巡查中解放出来,精准打击偷排漏排、数据造假、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突出违法行为。通过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执法人员操作科技装备、分析研判数据的能力,打造高素质执法队伍,适应智慧监管新要求。
维护当事人权益。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当事人知情权,通过书面通知、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告知检查情况和结果。建立完善的申辩机制,健全听证程序、提供书面申辩材料等,确保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辩权。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等方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信息。
来源:中国环境
下一篇:徐向梅:对时代课题的深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