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包括9种生命实验样品、32种材料实验样品和3种燃烧实验样品,涉及26个实验项目,总重量约46.67公斤。部分样品已于昨天先行运抵北京,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检查确认后,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
此次返回地面的实验样品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4只“飞天小鼠”。飞船着陆后,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对小鼠进行了现场处置。目前,它们正处于重力再适应的过程中,状态基本正常。科研团队将对小鼠的行为、生理生化关键指标开展研究,初步解析小鼠对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与适应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理解空间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斑马鱼和金鱼藻、链霉菌、涡虫、脑类器官等,以及部分材料类、燃烧类科学实验样品,于昨天0时40分抵达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检查确认后交付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其余的材料类、燃烧类科学实验样品,后续将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舱运抵北京。
“这批返回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涉及领域广泛,侧重于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实际应用方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贺宇峰表示,围绕这些样品,科研团队将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在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新材料研发制备等领域取得突破,助力航天员更好地开展地外生存。
科学家将对返回的生命类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蛋白组学检测等生物学分析等,并解析其关键生物学机制和干预靶点,为相关疾病预防与干预提供新的线索。
围绕返回的钨铪合金、软磁材料、弛豫铁电单晶等材料类实验样品,科学家将进行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差异等测试分析,推动高性能太阳电池防护材料、高增益抗辐照光纤及月球基地建设材料制备工艺的未来空间应用,为卫星通信、太空探索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另外,科学家将开展对半导体纳米材料火焰合成产物、碳烟样品及纳米碳颗粒生成特性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有望为地外纳米材料火焰合成、新型能源系统开发、空间防火技术以及先进功能纳米碳材料制备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