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科创生态育“雨林” “三链融合”筑高地
创始人
2025-11-18 03:41:39
0

打造千亿科技新城,郑州高新区成河南创新高地。

网络安全馆。

汉威电子。

超算中心。

从“工业牙齿”到“高端制造基石”,郑州高新区以超硬材料和智能传感器两大产业为支点,正撬动一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崛起。

1988年启动筹建,199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升级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郑州高新区始终肩负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的重任。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郑州高新区列第21位,比上年提升3个位次。2024年,这片土地GDP完成637亿元,以占全市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省十分之一的创新产出。

战略引领

高位谋划构筑创新生态

“高新区的发展,核心在‘高’,关键在‘新’。”郑州高新区负责人介绍,“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产业集聚,更是要构建一个‘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各类创新主体都能在这里找到成长沃土。”

这一认识深刻影响着高新区的发展路径。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赋予“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定位,在落实国务院、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部署要求的过程中,郑州高新区党工委班子形成了“三链融合”的发展思路——即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产业生态

“2+4+3”体系锻造创新引擎

9月20日,2025年金刚石产业大会在郑州开幕,现场签约金额超147亿元!

10月23日,2025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在郑州高新区开幕,现场签约包括总投资70亿元的大尺寸硅片项目在内的多个关键项目,致力于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材料—器件—系统—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11月底,2025传感器大会将在郑州召开,聚力提升郑州传感器产业核心竞争力。

郑州高新区以一场场高规格、前瞻性的行业盛会、论坛,成功构筑了汇聚顶尖智慧、引领技术前沿的思想策源平台。这些盛会不仅是成果展示的舞台,更是激荡创新、凝聚共识的载体。依托这些活动,郑州高新区通过研判趋势、制定标准、链接产学研,提升了行业话语权,确立了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创新格局中“学术高地”与“风向标”地位。

从这些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会议可以看出,郑州高新区打造的“2个主导产业+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未来产业”的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很有章法。

郑州高新区的智能传感器和超硬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竞争优势。

在智能传感器领域,高新区已集聚相关企业2900余家,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四、中部地区第一。

超硬材料产业更是成为“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这一行业共识的重要支撑。高新区已汇聚超硬材料产业链企业1800余家,从研发创新、装备制造到材料合成与高端制品,链条完整、生态成熟。2025年,全区超硬材料产业产值预计突破300亿元,稳居全国前列,辐射全球市场。

以郑州三磨所为引领,高新区成功研制1000mm缸径新型六面顶压机,彻底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更在全球率先实现高温高压法培育钻石,技术领先。

创新雨林

654家科研平台成就科创沃土

郑州高新区作为创新策源地,拥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和654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包括33个国家级平台和621个省部级平台。

高新区深化与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合作,引进培育省、市新型研发机构23家,形成了多元协同的创新体系。

创新引领地位显著,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5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59家。

近年来,高新区更是建立了“金字塔”式创新梯队:顶尖科研平台提供源头创新,高校院所输送人才支撑,科技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双创载体培育未来之星。

这种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正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人才高地

院士领衔12万科技大军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郑州高新区作为科教人才的集聚地,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

这里汇聚了驻区院士21人,其中包括5名外籍院士。拥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

各类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高新区内集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网络空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4所重点高校,在校师生超过18万人,每年毕业生数万人,为辖区持续输送新生力量。

这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金融活水

千亿资本撬动创新杠杆

作为河南省创投基金集聚的“核心磁场”,郑州高新区近年来以科技金融广场和中原基金小镇双平台为引擎,累计吸引超190家创投机构入驻,资金管理规模突破1950亿元,不仅稳居“基金入豫第一站”的核心地位,更通过不断强化科技支行服务科技企业的广度和深度,营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信贷、基金等多元金融资源向科创领域倾斜,助力科技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加速成果转化。目前,高新区已设立科技支行5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1家。

改革突破

营商环境创新激发主体活力

郑州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建立了授权事项清单制度。高新区也被赋予了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省级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在营商环境方面,“免申即享”“企业家接待日”“一天发四证”等“高新经验”在全国推广。“无事不扰、有事快办”的服务模式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典型案例。

高新区还探索实施工业用地M0政策,推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举措,平均降低用地成本30万元/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郑州高新区,这棵“梧桐树”是以654家科研平台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以21位院士为引领的人才高地,是以1950亿元管理资金为后盾的金融生态,更是以“无事不扰、有事快办”为理念的服务环境。

四维优势协同发力,让这片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产业集聚区向创新策源地跃升。

(河南日报开发区研究课题组)

专家点评

四十载风雨兼程,国家级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谱写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郑州高新区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2+4+3”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精准构建,到超硬材料、智能传感器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崛起;从全链条孵化生态的持续完善,到培育一批专注创新的经营主体,无不彰显着“高”“新”特色与时代担当。

展望未来,期待郑州高新区继续勇立潮头,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改革突破激发内生动力,在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高新智慧”与“中部力量”。

中国开发区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王磊

本栏图片均由郑州高新区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原创 直... #热点周际赛# 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家庭中的新宠。华为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领军者...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