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1月17日电 (马春晓)近年来,从国家到贵州省级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贵州省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应运而生,这座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免疫”于一体的“智慧中枢”,目前已完成全系统开发与安全测评,进入全省试运行阶段,计划于2025年12月中旬初正式投入使用,为贵州公共卫生安全筑起一道“科技防线”“智慧屏障”。
在国家规划的基础框架上,贵州结合自身信息化发展基础与传染病防控实际,整合原有成熟业务系统,扩展业务覆盖范围至“5大业务板块、22个子系统”,统一数据底座建设,将多元机构数据汇聚后转成标准数据资源,形成全省的公共卫生数据支撑中心——在落实国家要求的同时,为后续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传染病监测、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过去靠医院主动上报数据,存在‘漏报、迟报’风险;现在通过多渠道监测,能主动抓取各类异常信号。”该平台的“跨部门数据协同”板块,如同为贵州装上了“全方位感知雷达”,覆盖5大核心系统,实现从“被动等待”到“多渠道监测主动发现”的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学校这一重点场所,该平台的“因病缺勤系统”已在贵阳市3所学校试点,累计采集9000余条学生因病缺勤数据,并与医疗机构数据关联,及时识别校园传染病风险,得到教育部门的充分认可和好评,接下来将扩大试点规模,在贵州省9个市州选取学校进行推广运用;“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则持续跟踪蚊虫、老鼠等病媒载体,为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如果说多渠道监测是‘数据来源’,那态势感知与预警就是‘大脑中枢’。”该平台的“态势感知与预警”板块,通过先进模型与大数据分析,将分散的数据转化为“可感知、可预警”的防控指令。
“预警信号一旦发出,应急作业系统会第一时间响应,确保‘早发现、早处置、早控制’。”该平台的“应急作业”板块聚焦“快速响应、精准处置”,包含智能流调与应急值守两大子系统,构建起传染病处置的“快速通道”。过去人工筛查聚集性疫情,一年要处理320起左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在通过系统自动预警、分配任务,年处置量降至97起以下。信息化手段让“早发现、早处置”落到实处,有效避免疫情扩散。
当应急作业系统完成初步处置后,“应急指挥”板块将接过“指挥棒”,通过省市县三级一体化应用,实现“科学决策、高效调度”。这一板块包含4大系统,如同为贵州传染病防控配备了“指挥中枢”与“资源调度库”。
免疫规划是传染病防控的“基础性工程”,平台的“免疫规划”板块,通过两大系统守护疫苗安全,让每一支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温度可控”。
该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孤岛’、提升防控效率,更在于为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支撑。从新冠疫情防控经验来看,早期发现、快速处置、跨部门协同是关键——而该平台通过“主动监测、智能预警、三级指挥”,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下一步,贵州将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私立医疗机构前置软件部署,并提前谋划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的数据对接,让“监测网”覆盖更基层;同时,持续深化与教育、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数据联动,未来还计划接入物流、药品销售等信息,让传染病防控更精准、更高效。
这座“智慧中枢”的正式运行,将为贵州公共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省人民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护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