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黄灏 毛叶飞 施怡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工业强镇界牌镇以其蓬勃发展的制造业闻名。然而,随着总投资约3300万元的青绿智慧农场项目的投入使用,该镇的农业发展也正从“看天吃饭”大步迈入“知天而作”的智慧新时代。
智慧农场勾勒“无人化”春耕秋收新图景
走进位于丹阳市界牌镇东南角的青绿智慧农场,传统的农耕景象被重新定义。田间地头,不再是纯粹依靠人力的劳作,取而代之的是矗立的农情物联网监测站、自动运行的智能灌溉系统,以及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农机。农场依托田间部署的各类传感器,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感知网络。土壤墒情、酸碱度、氮磷钾含量,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乃至作物叶片上的细微病斑,都难逃这些“电子眼”的捕捉。
“数据实时汇聚至云端平台,经过分析处理,就可以形成精准的农事操作指令。”青绿智慧农场负责人张步良告诉记者,这套“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智能作业体系,在实现高效、绿色生产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天候规划与精细化管控。这幅“无人化”的田园画卷,正是现代农业科技最生动的诠释。
产业融合的“试验田”与“样板间”
青绿智慧农场项目的诞生,并非偶然。其投资建设方——丹阳市致远塑件有限公司,是一家常年为世界一流农机装备企业做产品配套的本土制造业企业。
“对我们而言,青绿智慧农场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张步良表示,近年来,企业自主研发了包括“侧深施肥机”在内的多款智能化农机装备,农场为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控的测试环境,装备的性能、可靠性、适用性可以在实际作业中得到最直接的验证和持续优化,加速了产品的迭代升级,形成了“研发—试验—改进—应用”的闭环。
“与此同时,智慧农场也是一个强大的‘立体展示厅’,成功的运营模式和完善的装备方案,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市场名片,能够吸引潜在客户,拓展农机销售市场。”张步良说。
产业融合,实现双赢。界牌镇探索出的这条以工促农、工农互促的发展路径,让企业找到了技术落地和价值延伸的新空间,获得了产业升级的抓手,同时,界牌镇的农业则借助工业积累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数智赋能驱动农业“精准”飞跃
在青绿智慧农场的背后,真正驱动一切高效运转的,是那个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最强大脑”——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农业管理平台。农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环境数据、生长数据、作业数据等,都被实时传输至云端。
“通过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测算出作物的最佳播种期、施肥量、灌溉时机等信息,为农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张步良介绍,该平台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极端天气、设备故障等进行提前预警,让管理者能够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干预。同时,通过对水、肥、能耗等数据的分析,农场将不断优化种植手段,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
大数据让农业生产从依靠经验的“模糊艺术”,变成依靠数据的“精确科学”,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预见性、精准性和可控性。目前该项目核心种植面积500亩,辐射范围2000亩,未来,他们将拓展社会化服务效能,带动更多农户种好田,产好粮。
展望未来,青绿智慧农场的蓝图不止于生产。它正计划融合农旅观光,发展研学文旅和休闲农业,同时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展示智慧农业的魅力。此外,园区还将拓展社会化服务能力,将其成熟的智慧农业模式、技术装备与管理经验向周边乃至更广范围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输出,致力于打造成为江苏省新型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