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业主管部门拟将“半固态电池”统一命名为“固液电池”的动向,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并非简单的名词更替,而是一场针对产业虚火的“正本清源”之举。它直面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技术创新步入深水区,我们究竟需要一场扎实的“马拉松”,还是醉心于炫目的“文字游戏”?
近日,《经济日报》的评论一针见血:"半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看上去只多一个字,实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章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现状:若用数字1到9表示技术成熟度,那么"当前行业全固态电池最高水平只到4左右,仅仅是做出了一些器件样品"。全固态电池仍处于产业化的黎明前夕。
然而,部分企业却试图让市场相信"天已大亮"。在前不久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高端对话上,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表示:"我这半年走市场,发现10个用户里有5个在问:现在买液态电池是不是过时了?要不要等固态电池?"这种因概念混淆引发的消费者焦虑,凸显了正名的紧迫性。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说得更加直白:"现在有买车计划的,3-5年内可以不用等全固态。现在的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也很好。"他将技术路线比作接力赛跑,强调"半固态是当前这一棒,全固态是下一棒",两个波次要相互协同,不能掉链子。
这种"名字游戏"的危害远不止于误导消费者。当浮夸的宣传比扎实的研发更能获得市场青睐时,资源便会从"攻坚者"流向"化妆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志新呼吁:"要给科学家一张安静的书桌。"科学家在前线攻坚,后方却在玩"文字游戏",这种反差令人深思。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扭曲产业竞争本质。当"伪创新"凭借华丽的辞藻获得超额关注时,那些在基础材料、核心工艺上进行"十年磨一剑"式攻关的企业反而可能被边缘化。这不仅会造成市场信号的失灵,更可能导致政策资源的错配。
推动"固液电池"的正名,其意义远超规范术语本身。这是一次对产业价值观的纠偏,旨在重建"实事求是"的产业语言体系。邓承浩透露,他在团队内部不用"半固态"这个词,而是叫"固液混合",强调"它就是液态电池的技术路径升级"。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当前产业最需要的。
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应该让每个技术都在其合适的位置发光。"固液电池"作为当前最现实的高安全解决方案,其价值应该被客观认可;全固态作为未来方向,也需要给予足够的耐心。杨红新预计全固态大规模商用"最早也要到2030年以后",吴志新更是直言"这个判断跟算卦差不多",但他们都认同需要给创新留出足够空间。
归根结底,动力电池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基础材料、工艺装备、供应链体系的全面竞争,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硬核"长跑。给技术一个准确的名字,就是给创新一条正确的道路。当我们都能客观看待每项技术的真实价值,当资源能够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才能在这场创新马拉松中跑出加速度,跑出高质量。
这不仅是电池产业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的考验。摒弃华而不实的"文字游戏",回归技术创新的主航道,中国的硬科技才能真正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