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冯西桥、自动化系教授刘云浩、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孙宏斌、精密仪器系教授孙洪波、化学系教授李隽、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材料学院教授林元华、化学工程系教授骆广生共8位教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俊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还有7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冯西桥
航天航空学院
冯西桥,1968年5月生。分别于1990年、1991年和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5月—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9月—1999年4月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任洪堡学者。1999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01年起任教授;2008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断裂学会执行委员、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秘书长、力学著名期刊《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副主编、《工程断裂力学》(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和《力学学报(英文版)》(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
长期致力于生物力学研究,揭示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尺度上生命过程的力学基本原理,以及力学、化学、生物学因素的协作机制。创建了力–化–生多场耦合的生物稳定性理论,发现了在肿瘤演化、细胞与胚胎振荡等的力–化–生耦合失稳机制;建立了生物组织与细胞的时空多尺度动力学方法,发现了癌细胞转移的力学效能机制与统计力学规律,为癌症诊疗和抗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提出了被称为“王–冯模型”的微纳尺度表面力学模型,揭示了生物材料与结构的强韧化新机制、新原理与表界面效应,其成果在航天航空、医疗康复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研究成果入选“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成果选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凝练科学问题案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等奖励或荣誉。
刘云浩
自动化系
刘云浩,1971年11月生。199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和2004年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研究生部主任。2011年受聘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担任教授,2013—2017年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18—2020年受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计算机系讲席教授(MSUFoundation Professor)和系主任,2020年至今担任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研究。建立物联网节点可定位性理论,设计并实现全球首个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非测距定位系统LANDMARC;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具身导航方法体系,部署全球首个地下煤矿物联网系统,获香港最佳创新及研究奖(Best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ward);建立物联网可扩展性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组织物联网系统绿野千传(GreenOrbs),获ACM嵌入式网络传感系统会议(ACM SenSys)时间检验奖(Test of Time Award)。
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获国际移动计算与网络会议(MobiCom)等最佳论文奖,多次受邀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召开的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旨报告。因在物联网领域的贡献当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Fellow)和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是首位获得ACM主席奖的中国学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等。
孙宏斌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孙宏斌,1969年10月生,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现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能源委员会副主席、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能源互联网协调委员会首届主席。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当选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
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针对风/光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导致电压不稳定、易引发大停电事故的难题,历时20余年构建了自律协同电压控制技术体系,主持研制出首套复杂电网自动电压控制大型工业软件,应用广泛,保障了我国巨型电网的电压安全,突破了制约我国新能源高速发展的一项重大瓶颈。针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学科壁垒,提出了“能路”概念,将“电路”理论拓展为“能路”理论,统一了电/气(氢)/热(冷)等异质能流的数学模型,为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和分析提供了统一理论。针对极地科考长期依赖燃油的老大难问题,突破极端环境,在南极秦岭站主持建设了全球首个极地风光氢清洁能源系统,推动极地“绿色考察”。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2022年年度工程师奖(Engineer of the Year 2022)。
孙洪波
精密仪器系
孙洪波,1969年1月生于吉林松原。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0年在日本德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6年在大阪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特聘教授。2006—2017年担任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激光精密制造研究,提出了非线性激光制造原理,由此制备的三维立体雕刻“纳米牛”成为领域发轫的标志性符号;发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场键耦合效应,提出选键激发制造方法,解决了硬脆特种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制造的参数窗口区缺失难题;发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学远场诱导近场击穿(FIB)效应,提出超隐形切割方法,将国际非线性激光制造工艺提升到>1米2/秒、亚10纳米节点。系列工作为非线性激光制造从原理建立、技术体系形成、装备制造到规模化工程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中国光学学会(COS)、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会士(Fellow)。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全国创新争先奖、COS王大珩光学奖。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委会主任、中国感光学会光学精密成型专委会主任、光学领域顶刊《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杂志执行主编、《光子学》(PhotoniX)杂志主编。
李隽
化学系
李隽,1962年3月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82年获陕西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4—1997年在德国西根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200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2001年获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终身职位,并先后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和资深科学家(Chief Scientist)。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稀土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获聘为教授,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Fellow),2020年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三十多年来长期致力于稀土和锕系f区重元素的相对论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被引用7万余次,H指数(H-index)> 110。发展了f区元素的化学成键理论,揭示了稀土元素氧化态变化的规律,开发了f区元素的高效相对论赝势,为稀土团簇、溶液萃取分离及固相材料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发展了非均相单原子催化和单团簇催化的理论,为我国稀土理论化学、放射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稀土理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张强
地球系统科学系
张强,1977年10月生。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卓越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大气成分变化与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并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在探究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的复杂关联性问题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构建了大气成分源排放精细化动态表征技术体系,创建了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研制的排放清单数据产品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发展了多学科交叉耦合新方法,揭示了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阐明了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变化之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构建了全球风光电力系统气候适应与韧性提升策略,提出了双碳目标下中国未来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支撑了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顶层设计、实施跟踪与效果评估,直接应用于国家大气源排放清单体系构建与业务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学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科扎雷利奖。
林元华
材料学院
林元华,1971年12月生。1995年获东华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2001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其间2004年至2006年在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玻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高性能无机电介质陶瓷及其元器件研究,在电介质陶瓷的基础理论突破、高性能元器件制备和高端装备工程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在国际上提出了纳米畴工程、构型熵设计、价键工程等原创学术思想,创造了系列电介质陶瓷性能的纪录值,引领了该领域的创新发展;研制出多种新型高性能陶瓷电容器件,已成功应用于电子脉冲点火系统、高功率储能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大功率直线加速器等重要装备中,为解决我国高端电容“卡脖子”技术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器件。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基础研究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两部。
骆广生
化学工程系
骆广生,1964年11月生。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微化工技术、微尺度流动化学、分离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微化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中作出了引领性贡献。提出微化工特性主要由“微尺度和界面效应”决定的学术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率领团队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构建了系统描述微尺度“三传一反”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微化工理论体系,发明了多种高性能微元件和高通量微设备,提出了科学实用的微设备放大方法和微化工系统构建策略,研发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微化工技术,在贵州磷化等企业的20余条生产线上成功应用,引领和带动我国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应用走到国际前列。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创新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多次获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首批入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
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
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
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1978年7月生。2000年获伊朗德黑兰大学数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数学博士学位。2004至2006年,在英国华威大学从事研究;2006年至202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历任研究员、高级讲师、资深学者教授及教授;2021年6月全职加入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
专注双有理几何研究,在极小模型纲领、法诺簇、卡拉比-丘空间及奇点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为著名的成果是:独立证明了法诺簇和纤维化映射的一系列核心猜想,如补除子有界性界猜想和奇性法诺簇的有界性猜想;合作证明了双有理几何的核心猜想,包括一般型代数簇的极小模型的存在性、翻转变换的存在性以及典范环的有限生成性;研究了卡拉比-丘纤维化映射与配极卡拉比-丘簇的有界性、配极卡拉比-丘簇的模空间构造、带截面的椭圆卡拉比-丘簇的有界性、稳定极小模型的有界性等问题;发展了深刻有效的奇点分析技术。其代表论文发表于《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等。因在双有理几何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他于2018年获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201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因对中国数学发展的贡献,获2025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国际合作奖。
自加入清华大学以来,他全身心投入数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受聘为清华大学金光求真讲席教授,讲授双有理几何,推动清华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菲尔兹数学研究所等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积极参与面向青少年的数学科普活动。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俊华
环境学院
李俊华,1970年9月生于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199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1997年和2001年分别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出站后留校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首批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致力于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深度治理,在电力、冶金、建材与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理论、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在国家能源、宝武钢铁、中建材、中石化等集团建成系列示范工程,为解决全球最严格的超低排放工程的技术难题、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
发表学术论文590余篇,H指数(H-index)108,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工业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及工程应用》等学术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81件。以第一完成人或团队负责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