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中国科学院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科技强国建设的脉络。
中科院院长侯建国的访谈,正好揭开了这支"国家队"的实践路径和未来规划。
科技领域的话题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但中科院的这些实践却充满看点。
"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科院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他们始终抱着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信念,在多个关键领域持续突破。
从载人航天的保驾护航到深海探测的技术支撑,这些看似遥远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有中科院科研人员的付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中科院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纳赫兹引力波被成功探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突破,量子计算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这些原创成果不仅让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站稳脚跟,也让自然指数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位居全球科教机构首位。
本来想这些基础研究离日常生活很远,但实际上很多应用技术都源于此。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样不含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这些"卡脖子"领域,中科院都成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得到保障,高质量发展也有了科技支撑。
更让人关注的是那些"国之重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子午工程二期等设施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即将试运行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更是全球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后续的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的价值最终要落到产业上,这一点中科院看得很明白。
他们推动60多家科研院所与中央企业的400余户所属企业建立对接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
西北高原所将高原鼢鼠的骨头研发成塞隆骨,替代虎骨入药,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科研价值真正落地。
为了落实这一要求,中科院集结了院内外100余家优势单位、近万名精锐力量开展大团队协同攻关。
他们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条",部署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还择优稳定支持一大批优秀青年团队。
如此看来,这种体系化的布局正是中科院持续产出成果的关键。
未来的发展路径已经清晰,中科院将从三个方面发力。
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求,主动牵头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克更多"卡脖子"问题。
同时强化原始创新导向,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体制机制改革也不会放松,科研组织模式、科技评价制度等都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协同攻坚能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中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长远规划。
他们发挥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优势,实施基础和前沿交叉学科贯通培养工程,探索科教融合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按照规划,到2035年前,中科院还要为国家输送超过10万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毫无疑问,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将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中科院计划进一步深化与重点区域和行业部门的合作,建立"共谋选题、共担任务、共享成果"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
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风险共担、成果共有、收益共享的机制,也能更好激发各方的积极性。
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支撑的整体,中科院将三者一体推进。
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需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让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任务成为人才培养的平台,形成良性互动。
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也将为三者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自立自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耕耘,是系统性的布局和推进。
中科院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并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十五五"和2035年的目标,中科院已经做好了准备。
随着各项部署的落地实施,相信这支"国家队"将持续产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强国建设的道路上,中科院必将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而这些科技成果最终也将惠及每个人的生活,让科技自立自强真正成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下一篇:碧水源举办2025新品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