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乡村农家院,返乡青年小李打开手机,跟着短视频里的农技课程学习果树修剪技巧;深夜的城市写字楼,职场人王女士通过AI修复的名校公开课,给自己“充电”补充金融知识;偏远山区的中学课堂,老师用趣味科普短视频,让学生们直观理解复杂的物理原理……
如今,这样跨越地域、覆盖不同人群的知识获取场景,正借助数字技术与短视频平台的融合,成为知识普惠的生动缩影。
从激活尘封的优质教育资源,到搭建知识传播生态,短视频平台正以技术为笔、以产业协同为墨,书写着数字时代知识全民共享的新篇章。
数字技术的突破,为知识普惠打破了传统壁垒。过去,优质教育资源常受限于地域、载体,名校课程、大师讲座多“藏于深闺”,普通大众难以触及。而如今,AI修复技术让数十年前的课堂影像重焕生机,不仅像杨振宁先生的《普通物理》课这样的珍贵内容得以清晰呈现,更多高校的经典课程、行业专家的实战经验,都通过技术手段突破了时间与画质的限制,成为全民可及的学习素材。
据了解,《普通物理》课是杨振宁先生在国内唯一的授课实录,满含他心系国家人才培养的情怀。2004年9月,82岁的他坚持每周站上清华讲台,一个半小时的课程里,不仅细致讲解物理概念,还分享科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史,全程脱稿手推公式,将严谨的科学精神融入每一个细节。
这段总长42小时31分的影像,经清华大学AI修复后,在抖音发布完整版。
此外,清北复交等30多所高校的200多门公开课也上线抖音,覆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其中北京大学发布的《实用python程序设计》时长超过21小时,播放量超过4000万,点赞超过180万。
除了名师、名课主动走出校园,还有很多在校生、科技博主也在围绕知识热点做科普。如“抖音AI开学季”,100多位校园和科技创作者发布专业AI内容,账号“清华Iris学姐”发布视频分享如何用AI精读英文文献。不同学科、不同难度梯度的公开课和科普视频,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短视频平台的产业协同能力,进一步拓宽了知识普惠的边界。平台不再是单一的内容传播渠道,而是主动联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多样共生的知识生态。
同时,知识普惠的成效已逐步显现。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知识类内容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地区的用户占比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此前难以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通过平台实现了知识获取的“逆袭”。
数字技术赋能知识传播,短视频平台连接供需两端,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教育公平、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如今,技术打破壁垒、产业协同发力,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成为每个人成长进步的“助推器”。
未来,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还将探索出更沉浸式、更个性化的知识传播方式,让知识普惠的阳光,照亮更多渴望成长的角落,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任能旺)
上一篇:从军30载 蹚出向战而研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