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一个月前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大会上,RoboSense速腾聚创正式发布了业内首款集成多种深度感知主流方案的超级传感器系统——AC2,帮助机器人实现全场景全工况下的高精度大范围感知。
从攻克“卡脖子”技术,到引领全球激光雷达量产;从服务自动驾驶,到赋能人形机器人;从单一硬件厂商,到构建AI机器人生态——速腾聚创的成长轨迹,堪称“深圳速度”的又一典范。
从博士课题到创业起点
11年前,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攻读博士的邱纯鑫在研究户外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时,敏锐地察觉到传统摄像头在复杂环境中存在明显局限,难以满足机器人对三维环境的精准理解需求,由此萌生了开发更高性能感知系统的念头。2014年,邱纯鑫在深圳南山区创立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RoboSense速腾聚创”),并担任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赋予机器人超越人类眼睛的感知能力”,这是邱纯鑫与团队加入机器人赛道的切入点。在打造“机器人之眼”的起步阶段,公司坚持“AI软件-感知算法”和“硬件-传感器”一起研发,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让公司在创业早期就具备了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
伴随自动驾驶浪潮的到来,邱纯鑫迅速捕捉到了行业的机遇。由于自动驾驶的大量技术与机器人同源,2016年,速腾聚创推出首款16线机械式激光雷达,并在2017年于国内实现量产,感知算法SDK也同期推出,软硬件共同助力自动驾驶与机器人领域产研发展。
在开发机械式激光雷达产品的同时,邱纯鑫前瞻性布局了MEMS固态激光雷达,并自研二维MEMS芯片扫描架构。由于全球无现成可用芯片,团队不得不从零开始攻坚。历经多年“无人区”探索,2021年6月,速腾聚创研发的全球首款车规级MEMS固态激光雷达M1实现量产交付,一举填补市场空白。
从技术突破到智能生态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规模化落地才是硬科技企业的试金石。速腾聚创凭借每12秒下线一台激光雷达的“深圳制造”高效产能,迅速赢得头部车企青睐。2021年,公司拿下40余款车型定点订单,获比亚迪战略投资,并与极氪达成深度合作。2024年1月5日, RoboSense速腾聚创在成立10年之际,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首家在港上市企业。截至2024年底,速腾聚创累计交付超88万台激光雷达,合作车企达28家,定点车型92款,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居全球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速腾聚创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汽车,其名称和logo,已经把创业初心表达得非常直白。
“‘RoboSense’从狭义理解就是‘机器人感知’,但从广义来说是‘机器人+认知’,速腾聚创的终极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邱纯鑫说。
作为机器人感知理念的践行者,速腾聚创早在2017年就为无人配送、巡检、仓储等机器人提供激光雷达与算法支持。2018年,速腾聚创与阿里菜鸟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新物种”无人物流车;2025年春晚,搭载速腾聚创Helios激光雷达的宇树人形机器人表演《秧BOT》,惊艳全球。
如今,速腾聚创已服务全球3200家机器人客户,覆盖工业、商业、服务机器人等场景,机器人业务订单量突破七位数。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中,RoboSense速腾聚创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上榜主导“视觉”与“激光雷达”两大核心传感器类目的企业。
从产品供应到技术平台
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战略的起点。
今年1月5日,RoboSense速腾聚创正式发布AI机器人战略,公布了超算中心、AI模型、场景数据等AI基础设施,发布人形机器人“母机”、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等产品,并为机器人提供AI移动解决方案Robo FSD、手眼协同操作解决方案等,加速机器人行业全面进入智能化时代。
同年3月,正式发布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的首款产品AC1,将激光雷达、摄像头与惯性测量单元(IMU)三大核心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单设备全场景感知”,极大降低机器人开发门槛。
10月21日,其升级版AC2发布,成为业内首款dToF+RGB双目+IMU一体化超级传感器系统,为具身智能提供“操作之眼”。配套的AI-Ready生态提供开源软件开发套件、算法库与一站式工具套件,赋能开发者快速构建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语义分割、3D建模等应用。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速腾聚创正从“激光雷达供应商”向“AI机器人技术平台”跃迁。未来10年,速腾聚创将迈入“AI机器人赋能者”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