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极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预重整公告,宣布已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交预重整申请,并于11月21日获正式受理。
预重整不是破产,而是法院帮着找“接盘侠”,先把债务资产理清楚,好让潜在投资方敢来接盘。不过也别太乐观,这套流程说白了,就是在彻底凉透前,找个的“ICU”抢救一下了。
图源:微信
虽然事情总算有了进展,消息一出,最慌的还是车主。
公告里虽承诺“保障用户售后权益”,但车友圈早已怨声载道:“30万买的车,打骨折都难出手”。更有极越门店主播在直播间当场懵逼,直接问“有没有公司要我”,连工资都没个准信。
图源:微信
极越的崩盘并非毫无征兆,早在去年12月就已内部上演,公司直接通知员工“原地解散”,选项只有接受离职或无任何承诺的“停薪留职”。随后,CEO夏一平被员工和供应商围堵,经历了持续数日的“熬鹰式”交涉。
压力之下,夏一平发长文道歉,承认自己“没跑路”,并反思了三大失误:战略上对资金问题过于乐观,用人上未能人岗匹配,管理上过于微观。
他特别提到,自己对于营销的过度执念,分散了本应聚焦于融资和战略的精力。这一切的结局是,董事会最终要求公司规模裁至仅40-50人,一个曾经的“车圈星二代”实质上已然停摆。
图源:九派新闻
回顾极越的出身,可谓一手好牌:百度与吉利联手打造,一个出智驾技术,一个出制造体系。
可惜随后因股权更迭与生产资质问题陷入“权责拉扯”——百度想只想做技术供应商,吉利既要生产又要销售,结果两家都没把极越品牌真正当作亲儿子看待。销量迟迟上不去,造血能力不足,股东最终选择“断粮”,极越只能走上预重整这条路。
小雷看来,极越的案例比威马、高合更令人唏嘘。它手握最好的资源,却因内部治理失衡与战略摇摆而迅速出局。这也再次印证,在新能源这场残酷淘汰赛中,光有背景和技术远远不够——持续的融资能力、清晰的权责分工与高效的运营管理,缺一不可。
车企出问题,车主们最关心的,永远是那几个实际问题:
车机会不会断网?售后还有没有人管?零件还供不供应?想象一下,如果车机突然无法联网,导航、远程控制全部失效,智能座舱秒变“智障铁盒”,那不就等于花智能汽车的钱,买了台无法升级的电动毛坯房?
图源:微信
好在已有前车之鉴。威马破产案已被列入最高法参考案例,其中两项原则对车主极为有利:一是车企不得以破产为由拒绝履行售后义务;二是车联网服务费被认定为“共益债务”,需优先保障。这意味着,即便极越进入重整,车主的售后与联网服务仍有延续的可能。
小雷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过了讲个故事就能融资的时代。如今除了比亚迪、特斯拉等少数几家,绝大多数车企仍在亏损中挣扎。
极越手中仍握有不错的智驾技术和造车底子,Apollo系统与SEA浩瀚架构在业内仍有认可度。如果能借预重整引入真正有决心、有资源的投资方,或许还有盘活的可能。
最关键的是,有威马的案例在前,极越车主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欲哭无泪”。就算车企要重整,售后、车机这些核心权益,法律上还是站得住脚的。
不然花一二十万买的车,突然之间售后没了、车机断网了,那才真叫欲哭无泪。
对于极越汽车即将复活这个说法,大家怎么看?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