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背样品,我国科学家完成了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昨天,两项成果分别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首次揭示月背在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科研团队在5克月壤样品中,分选出大于300微米的108颗玄武岩岩屑。对这些岩屑的定年研究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着陆点在约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且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源区,富集了钾、稀土和磷等元素。其中一颗高铝玄武岩岩屑更特别,它揭示了42亿年前这里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综合来看,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以上,且月幔源区经历了物质成分的转变。
“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研究。”《自然》多位审稿人表示,研究团队采取细致谨慎的态度,首次对月球背面玄武岩进行地质年代学分析,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准的数据。
在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科研团队对玄武岩屑中小于5微米的微小含锆矿物以及斜长石和晚期填隙物开展了同位素分析。他们发现,嫦娥六号样品中的低钛玄武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的火山喷发,且有特殊的月幔源区。这种月幔源区难以发生显著规模的熔融及相应的玄武岩火山活动,并最终导致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缺乏大规模的月海玄武岩。
此次研究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布除受月壳厚度影响外,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这些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