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北京市首张“具身智能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餐饮市场实现商业化落地与规模化推广打开了一扇大门,满足了行业供需两端的现实需求。
餐饮行业人工成本较高,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餐饮行业,不仅能有效控制成本,还有望打破餐饮行业同质化、粗放化现状,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从智能咖啡机、智能煎饼摊,到自主学习、多任务处理的“机器人大厨”,智能化已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带来新机遇,也呼唤新监管。相关部门既要“放得活”,赋予新业态发展空间,探索市场新可能;又要“管得住”,建立适应新业态特点的新型监管模式,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机器人大厨”一头连着食客健康,一头连着厨房安全,为确保“机器人大厨”安全上岗,海淀区在颁发许可证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制定《餐饮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系统安全要求及卫生规范》和《餐饮服务智能机器人系统食品安全监管要点》。《规范》由市场监管部门、企业和产业联盟共同研究制定,体现了监管部门集众智、聚合力创新监管的努力,兼顾各方需求与意见,提升了规则的精细化水平。
餐饮新业态不断涌现,监管内容和方式也将不断调整完善。以包容审慎的态度赋能餐饮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发展,从过程管控、设备管控和数据管控三方面发力,对人工智能餐饮门店开展针对性监管,有望扎紧食品安全“篱笆”,这无疑具有探索示范意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