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工业软件正成为核心基础性工具。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明确了工业软件和操作系统的更新目标:到2027年将更新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覆盖石油、化工、航空、船舶等关键行业。
工业软件驱动着制造管理流程优化、生产模式改变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工具。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构建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但在工业软件领域仍存在较为突出短板和弱项,工业软件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撑力还有待增强。
智能制造越向纵深和高端领域推进,工业软件的短板效应越明显。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往往面临“国产软件不好用、国外软件不敢用”的困境。当我们自己的“工业躯体”不得不连接至别人的“工业大脑”,核心数据全部沉淀在外部平台,对产业链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前,推动工业软件发展还缺乏良好的生态。本土企业主导的创新协同生态相对薄弱,企业工程技术研究、算法模型等基础研究攻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不能深度协同,产学研用联动推进机制尚待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主体间协同不畅,周边服务生态覆盖不到位。同时,龙头企业将技术工艺软件化封装的意识不足,尚未与本土工业软件企业形成分工合作,国产工业软件缺乏高质量的工艺技术与工业数据库支撑,难以在产业应用场景中实现高效应用迭代。
工业软件是用出来的。此前,有地区开展软件服务包应用推广,支持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开展“拿来即用、免申即享”的数字化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可进一步加强应用生态培育,统筹推进“有”与“用”。编制完善重点行业工业软件产品名录,加快供需对接,扩展产业应用场景,开展国产工业软件产品试点示范,推动在重点领域形成典型示范应用,打造一批优秀行业解决方案。
推进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有企业应勇挑重担,特别是工业领军企业,可以和工业软件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供需结对攻关、产学研联合攻关。要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工业软件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服务能力,开发出贴近行业用户需求、具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形成国内一流的自主工业软件体系。
此外,还需加强自主可控工业软件产业链基础生态培育。完善国产工业软件政策矩阵,对基础型、应用型、专业型工业软件分类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形成面向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和服务保障类工业软件的政策链,统筹推进资金、人才、创新等各方面支持。建设涵盖工业软件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的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提高各类主体创新参与度和协同度,推进工业软件全产业链开放开源创新,形成软硬件协同配套,培育产业生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上一篇: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