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的三季度数据可以看到,工业转型升级正进入“加速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1万多家省级智能工厂,中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42%。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今年以来,咱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更“新”更“绿”更“智能”了,这背后是如何做到的呢?
不久前,一条年产70万克拉功能性金刚石的生产线在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规模生产,从这条产线上生产的单晶金刚石不仅品质高,还拓展了在半导体等高端行业中的应用。公司技术总监朱肖华介绍:“这是为了我们快速占领光学、热学以及半导体比较大的市场。”
金刚石被誉为“工业的牙齿”,从深地钻探、航空航天到芯片制造,都离不开这一关键材料。在河南,金刚石单晶产量占据全球约70%,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全产业链超硬材料产业集群。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处长杨勇说道,目前河南超硬材料产业集群还不是最强,一些高端制品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上中游产品低价销往国外,加工成高端产品再高价进口到国内,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6至20倍。
要提高产值,必须以技术为突破给产业找出路、谋新路,其中最紧迫的就是大力开发金刚石的功能性应用。对此,朱肖华介绍,该公司通过自研装备,实现全部国产化,设备能够达到1000台的规模。
然而,这个突破的实现并不顺利,尤其是在基础研究、生产批量化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难题。针对这些难题,政府在省级层面组建创新联合体,吸引科研院所的核心力量和企业一起攻坚克难。河南省还出台发展超硬材料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瞄准工具、光学、电子、装备等五个方向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超硬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
结构向“新”的另外一大抓手就是“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
这两天,位于成都的四川飞亚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赶制一批供给比亚迪、华为汽车的订单。这是一个60年的老生产基地,改造后的产品却能满足一流企业的严格要求。该公司副总经理沈君凯介绍,质量的信息、技术的信息,甚至是当天生产产品设备的整个机器的型号、设备的状态,都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查到。
老工厂向数字化转变,就得把研发、生产、管理端都实现数据互联。现在,集成后的数据都“收纳”进这个专属二维码中,这让企业在行业内率先解决了混合动力曲轴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难题。据悉,这一改造走了六七年的漫长路程。
“插上数字翅膀”一直是很多老工厂的梦想,但缺技术、缺方案始终是升级的“拦路虎”。今年,德阳市针对中小企业设备更新还专门打造了“智改数转”工作专班,依靠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加速改造升级。
从这些老工厂的变化可以看到,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经济结构向“新”的重要引擎。今年,国家还将出台措施,加快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加速点燃这一引擎发展。
下一步,国家一方面将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建设;另一方面,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推广。钟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