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形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质子、中子或能量的反应形式称为核聚变,又称融合反应或聚变反应。
数字经济里,有项“超级频率聚变”创新技术,可整合终端信息,最终建造出一个全覆盖的5G信息网络。
2021年11月,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超聚变”)落户郑州,用时55天,公司首台服务器下线。
2022年,在中国大数据独角兽企业榜单上,超聚变跃居第三名。
2023年,超聚变销售收入超280亿元。
2024年上半年,超聚变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0%。
这颗算力赛道上的“中原明珠”,在郑州航空港区的生产基地大屏上宣示着它的雄心:“扎根中原,造世界上最好的服务器”。
超聚变公司的落户和发展,是郑州聚焦数字经济、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折射着这座“中原名城”优势再造、动能转换、向新向好向高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超级聚变”。
2023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3617.8亿元,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在9大国家中心城市、万亿级城市中均排名第一。中原科技城在全国348个科技城中排名跃居至第19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800家、占河南全省4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13%以上的增长,人工智能之城、算力之城、量子之城加速崛起。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表示,近年来,郑州深入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走好创新主导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道”,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一体打造,以中原科技城为主平台、主载体,积极推动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和科创基础设施,大力引育人才,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势蓄能、激发动能。
换道超车 产业迭变
“原以为是90%,结果是900%!”
日前,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来郑州参加河南汽车产业发展合作对接活动。这位郑州人,在得知家乡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下线产量增速时连呼“没想到,潜力巨大”。
在许人的印象中,郑州的优势产业是纺织服装、食品工业,这些年众所周知的则是富士康和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殊不知,新能源汽车也是郑州的“新特产”。
新产业新产品增势强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从闻名世界的智能手机之城,到冉冉升起的新能源汽车之城。郑州加速换道,正在奔腾、超越、领跑。
——“战新”崛起,一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11月上旬,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比亚迪工厂里一片忙碌,工业机器人成排成列,机械手灵活翻飞,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测试……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陆续驶下生产线。
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总装工厂新能源汽车“宋Pro”生产线。 新华社图
“不到1分钟下线1台新能源汽车,30秒下线一只动力电池电芯。”郑州比亚迪超级工厂2023年4月投产后,当年完成产值335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生产动力电池及储能7吉瓦时。
当地龙头车企宇通客车也顺应时代潮流进军新能源客车领域。巴黎奥运会上,140辆宇通客车穿梭在法国街头。今年前10个月,宇通客车大中轻型客车累计销量达3.46万辆,连续年位居全国第一。
郑州正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目前,郑州已集聚了包括比亚迪、宇通客车、郑州日产等7家整车企业和150家配套企业,拥有国家级汽车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9家,汽车产能超260万辆、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今年前三季度,郑州汽车产量69.1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6.17万辆、增速901.9%。预计全年整车产量超11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70万辆。2025年,郑州整车产能将突破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超150万辆,产业规模5000亿元。
——“克拉自由”,培育钻石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11月上旬,在郑州召开的金刚石产业大会上,数十家培育钻石品牌纷纷“秀”出潮流款:美轮美奂的泡泡培育钻石项链、13.14克拉的培育“裸钻”,让消费者在郑州实现了“钻石自由”。
经过技术升级,金刚石这一“工业牙齿”被戴上了身,“身价”大涨。而郑州超硬材料产业也完成了从一粒砂到一条链的转变:郑州三磨所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四方达在复合超硬材料细分赛场,连年销量第一……目前郑州拥有约200家超硬材料相关企业,2023年郑州培育钻石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出口货值超2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围绕产业升级、延链补链强链,郑州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铝板带箔、冷链食品、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近三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9.1%,今年前三季度增速为11%,连续12个月居国家中心城市第1位。
——“智”造步伐加快,传统煤机有了“灯塔”。走进郑煤机原生数字化工厂,机械臂挥舞,抓取、切割、焊接、拼装等工序如行云流水。这是煤机行业第一家“灯塔工厂”。
“传统企业转型的核心一定是数字化!”郑煤机董事长焦承尧介绍,相比传统煤机制造工厂,这一数字化工厂减少了60%的作业人员,提升了2倍的工作效率,百架液压支架生产交付期由28天缩短至9天。“郑煤机希望能给郑州甚至是中部打个样,可以让其他企业快速复制”。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传统产业延伸。数据显示,郑州近3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00余个,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超2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8%。培育了231家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122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晋级全国20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郑州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培育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5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传统汽车、装备制造、铝工业、食品制造、服装家居、耐材建材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谋划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6个未来产业。“1566”,郑州厚植产业根基,积蓄澎湃动能。
优势再造 创新聚变
中,是郑州的先天优势。天地之中,华夏之源。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5300年的仰韶中晚期文化、3600年的商代王城文化汇聚于此,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
中,是郑州的起跳支点。北邻黄河、西依嵩山,地处九州之中、十省通衢,郑州是河南省会,正在加快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从古时的水路枢纽,到近代的铁路枢纽,再到现代的空港枢纽,郑州因交通而兴,因枢纽而崛起。
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产业迭变,郑州立足于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因地制宜聚集资源优势再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聚变。
——立足于“中”,变“交通区位优势”为“枢纽经济优势”。自20世纪初开通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以来,郑州一直是中国铁路交通的心脏。如今,郑州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全国6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形,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以郑州为中心,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95%的GDP,2小时高铁圈覆盖全国4亿人口的生活和全国三分之一的GDP。
郑州东站附近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 新华社图
如何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郑州以枢纽建设再造发展优势:2019年9月,郑州成功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2年11月,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正式获批;2024年8月,郑州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以国家物流空港、陆港双枢纽为依托,郑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陆上”“空中”“网上”“铁海联运”等四路并举。
立足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新兴产业纷至沓来。“在选择落脚点时,给我们抛出橄榄枝的城市不在少数,但最终选择郑州,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优势明显。公司旁边就是空运便利的郑州机场,还可以用高铁站走货运,这对我们吸引力很大。”超聚变公司董事李翔宇如是说。
如今,郑州枢纽经济再升级,正全力打造辐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综合性功能算力枢纽。在郑东新区,支撑全球日常运营及产品研发的超聚变研发中心及全球总部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11月25日,中部地区最大智算中心——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又在郑州航空港揭牌,首批2000P(约每秒200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算力已于当月投产。
——立足于“人”,将“人才密度”转为“创新浓度”。背靠河南这一人口大省,叠加河南“强省会”战略,郑州在人口集聚方面优势明显。2023年郑州全市常住人口1300.8万人,相比2022年新增18万人。
近年来,郑州市先后4次升级优化人才政策。探索实行“事业留编、企业用人”模式,着力解决企业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实行人才动态评价“注册制”“积分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投运40家人才驿站,提供免费住宿、确保人才子女入学“应入尽入”等;大力推进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
——立足于“新”,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聚变。
换道超越,得益于地利人和,更得益中部崛起国家战略、黄河国家战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大数据综试区等战略载体联动叠加之“天时”。
郑州着力打造“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点联动”的科技创新格局,立足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完善新的体制机制,不断“解锁”创新力。
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破题协同机制。
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应用、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全周期全链条创新体系,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推科研成果、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今日郑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7%,高新技术企业5800家,科技型企业1.3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650亿元,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企业技术中心20余个。
在“营商”中“赢商”,郑州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营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六最”营商环境;推出“民营经济30条”等政策,建立健全“拿地即开工、服务八同步”项目落地保障机制。
今日郑州,集聚世界500强企业113家、外资企业1057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链项目238个,总签约额2674.8亿元,包括海康威视、智己新能源整车、华夏磁电子磁电传感器研发生产基地等。
天地之中,裂变未来
传统,如同历史的根脉深植于过去,是传承也是土壤;创新,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代表着变革的力量;未来,则是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展望着无限可能。
郑州市郑东新区CBD商业中心。新华社图
从郑州东站驱车东行3公里,中原科技城内的中原量子谷建设正酣,建成的一期项目已入驻科研院所10家,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集聚高层次科研人员超200人。一路之隔的二期工程,“工作圈就是生活圈”“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将从理念走向现实。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自落地中原科技城以来,与郑州赋能共生:“种出”纳米金刚石;引入筛选出近20项成熟度高、落地性强的待转化科研成果,积极融入河南产业链、创新链……
进入河南首家省级实验室——嵩山实验室,“努力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像嵩山一样屹立在中华大地”的期许激荡人心。
统筹做好“从0到1”的科研创新、“从1到N”的产业转化,一大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集聚郑州,一个个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应势而起,科研成果、前沿技术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改变着郑州的产业版图,瞄向触手可及的未来。
今日郑州,低空经济“区”径通“优”。9月,郑州市寄递物流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应用正式启动,一架无人机在郑航无人机研究院腾空而起,仅4分钟便将快递送达河南顺丰郑东新区龙子湖微时代广场网点,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数倍。
今日郑州,“元宇宙”变得具象化。9月,河南首个元宇宙产业园在中原科技城鲲鹏软件小镇二期落地。郑州加速推进元宇宙产业园及“元上郑州”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建设,打造“中国元谷”,又迎新成果。
今日郑州,北斗导航“星光璀璨”。郑州正紧锣密鼓实施“北斗+”系列融合示范工程,河南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人民星云卫星大数据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力争打造全国领先的“卫星+”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应用标杆城市。
“下一步,郑州市将加快补齐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构建‘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率先突破、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安伟说。
——战新产业,以打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为引领,加快培育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高水平产业集群。
——未来产业,抢抓新“风口”,用好数据、算力等资源要素,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建设“元上郑州”,打造“人工智能+”“卫星+”产业高地。
——传统产业,坚持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加强“智转数改”和能耗双控,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迈入“新赛道”。
古老而又年轻的郑州,犹如一位勤勉坚韧而又开拓奋进的中原汉子,锻造着升级的“筋骨” ,敲响着裂变的“惊雷”,编织着时代的乐章和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