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研究团队综合分析了大量方案后,得出把信息保存一亿年的唯一可行方法——刻在石头上。就如寓言所说:把想忘记的事写在沙滩上,把想记住的事写在石头上。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在杭州留下西湖十景的题名,钦定了西湖十景的位置。17年后,康熙取“君子博学于文”之义,为万松书院书“浙水敷文”匾额。300多年后的今天,“浙水敷文”成为形容浙江水土与人文关系的重要词汇。最近,正在杭州孔庙碑林举行的《浙水敷文——浙江名碑名刻拓本展》,让这四个字回到了它最初的语境——浙江的碑和刻。
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全国共有1658通(组)碑刻石刻入选,其中浙江省占41通(组),类型有碑碣、帖石、发愿文、买地券、墓志、星象图、经幢、摩崖题记等,时间跨度长达2200余年。
孔庙的这个新展览,由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跨地域搜集、制作了41通(组)名碑名刻的拓片,并附以所藏相关石刻。时逢全国首次名碑名刻对外公布一周年,非常应景。
中秋节前,策展人之一、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做了一次室内导览,带大家去玉皇山读了一次石头。
碑刻的故事从文字中来,又超越文字本身。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会稽刻石”
秦始皇的没想到
展览从“会稽刻石”开始。
“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刊刻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使用始皇统一四海的字体,小篆。这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来到越地的会稽山祭拜大禹,和封禅泰山相似,这是宣扬功绩,所以留下了存留千秋的文字。
在最后这次东巡途中,秦始皇突然去世,赵高拥立秦二世胡亥继位。第二年,秦二世为威服海内而效法秦始皇巡视郡县,在始皇的每一块刻石旁上刻二世诏书。
秦始皇和秦二世没想到自己的统治会如此短暂,他们也没想到,七块秦刻石中的五块都没能长久保留下去,其中就包括“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原石是一块四面体的石头,宋代时已不存,元人申屠舸以家藏旧拓本摹刻上石,形成如今碑的形式,同时,将秦“峄山刻石”长安本复刻于碑阴。清初,碑阳面被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五年,绍兴知府李亨特命人依据元刻石之旧拓本,复刻于该碑之上,但撤去申屠舸旧跋,另撰新跋。在大禹陵的这块碑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层层历史书写的全部信息,非常完整。
大禹陵霸榜的两件
属于揭秘级别
展览展出的三件和大禹陵相关的碑刻,都很有意思,比如“岣嵝碑”。
早在唐代就有关于衡山大禹碑的传闻,韩愈曾作诗记录自己遍寻不得的遗憾。南宋时,何致从一位樵夫处得知了“岣嵝碑”的位置,当即上山用纸拓摹,后来刻在湖南岳麓书院的后山上。此后这块碑再不见天日,岳麓书院的摹本成为孤本。考古学家曹锦炎先生释出全碑77字,提出岣嵝碑是越王朱勾为太子时所刻。沙孟海认为曹锦炎的研究,“解决了几百年的悬案”。
展览展出的绍兴大禹陵禹庙刻本,来自岳麓书院的明代翻刻。之所以从湖南来到绍兴,是因为明代学者杨慎识读文字,确认碑文讲述了大禹的功绩。杨慎识出的四个字很重要:“华岳泰衡”。
大禹陵霸榜前三,第三件是这块秤砣一样的窆石。
窆石一人多高,是下葬时用于平衡棺木的葬具。千百年来,没有人知道大禹的墓穴在哪里,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以窆石为地标,来此凭吊大禹,并在石头上留下题刻,早至汉代,晚至现代书法家徐生翁,都这样“到此一拜”。
展览所用的拓本是禹陵窆石最早的拓本,早于乾嘉年代。禹陵窆石是浙江以原石保存下来的最早石刻,但请注意,直到这个时候,严格意义上的碑还没有出现。
沈括、苏轼、陆游
疯狂“遇到”名人
展厅二楼的碑刻石刻集中在两宋至清代,形式上与唐以前变化不大,使用范围更广泛,也更体现时代特征。如宋代摩崖题刻多有游览题名,追求意趣;元、明、清的书法,在排版、布局以及用笔上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以此为背景,我们可以在二楼疯狂“遇到”名人。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是浙江钱塘人。1073年,经王安石推荐,沈括任两浙察访使。根据他在浙江境内留下的石刻推断,沈括应是按照缙云(仙都)、处州(南明山高阳洞)、青田(石门洞)的顺序,经过处州后,继续前往温州。沈括等人留下的“高阳洞题名”和“雁荡山龙鼻洞提名”很简单,主要内容就是“沈括过此”。
苏轼有一位忘年交,名叫赵抃。此人早年间被称为“铁面御史”,且是个工作狂,任杭州知州期间没有留下一个游玩的题刻。但他留下了表忠观,也就是今天的钱王祠。苏轼应赵抃邀作了著名的“表忠观碑”,此碑现仍立于钱王祠内。
78岁的陆游应仲玘禅师之约,为重修北山智者寺撰文,并书写“重修智者广福禅寺碑”,这座他晚年唯一存世的石刻作品。有意思的是碑阴,这是一面信件展示墙,记录了陆游和仲玘讨论制作碑的八件手札。
康熙的“曲院风荷”
究竟有没有写错
开头说到,1699年康熙第二次来杭州时,在石碑上留下西湖十景的题名。十块御碑如今只剩下两块,曲院风荷碑和苏堤春晓碑。
那么康熙的“曲院风荷”的“曲”字究竟有没有写错?
魏祝挺的解答是:“康熙大字都写得很好,就是‘曲院风荷’的‘曲’字不应该这样写。这个字本应写作‘麯’,意为酒麯。”
原因是南宋时“麯院风荷”位于九里松洪春桥附近的一座酿酒坊中,后已不存,康熙南巡所见的“曲院风荷”是地方官修复之后的结果。
因为这个“错别字”,康熙被杭州人嘲笑了五十多年,直到乾隆第一次下江南。
自己的祖父被嘲笑,乾隆耿耿于怀。于是,他作诗为康熙辩解:“莫惊笔误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
意思是,康熙是因为有崇高的追求,像大禹一样讨厌酒,才会在题字时不愿意用与酒有关的字。同时,乾隆写了十首《题西湖十景》,刻在了康熙十块碑的背面。
乾隆爱写诗,且喜欢“填满”和“对称”。
魏祝挺分析:“他不知道自己要来多少次,所以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又写诗了,只能写到碑的一个侧面去。第三次来的时候写到对面的一侧,第四次来的时候把碑额背面凿平了。乾隆后来每一次来杭州,一定都会想一件事情:我在西湖十景碑对面还剩多少空间?”
魏祝挺还在想,第六次题刻之后,碑上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再写题刻了,“乾隆也可能觉得他的艺术品已经完成,就没有第七次下江南。”
下一篇:二级分销小程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