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是一种流行的决策树学习技术,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CART通过递归地将特征空间分成二元节点来构建模型,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决策规则。以下是CART算法的具体模型结构分析:
1. 根节点(Root Node)
- 起始点:CART模型从一个根节点开始,整个数据集在此处。
- 第一个分裂:选择一个特征和分割点来最大化目标函数(例如,基尼不纯度或信息增益),并根据这个分割点将数据分为两个子节点。
2. 内部节点(Internal Nodes)
- 决策规则:每个内部节点代表一个特征的一个决策规则。
- 特征选择:在每个节点,CART算法评估所有可用特征的每个可能的分割点,选择最优的一个。
- 分割标准:通常使用基尼不纯度(分类)或最小化均方误差(回归)来评估分割质量。
3. 分裂过程(Splitting Process)
- 递归分裂:CART递归地应用分裂过程,为每个子节点创建两个新的子节点,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 停止条件:可以是树达到最大深度、节点中的样本数量小于最小阈值、或节点的纯度已经足够高。
4. 叶节点(Leaf Nodes)
- 预测:叶节点不进行进一步的分裂,并且包含一个预测值。
- 分类:对于分类问题,叶节点包含一个类别标签,这是该节点中最多的类别。
- 回归:对于回归问题,叶节点包含一个连续值,通常是该节点中目标变量的平均值。
5. 剪枝(Pruning)
- 防止过拟合:CART通过剪枝过程来减少模型复杂度,防止过拟合。
- 成本复杂度剪枝:一种常用的剪枝技术,它在树的复杂度和训练数据的拟合度之间寻找平衡。
6. 模型评估
- 错误率:对于分类问题,评估模型的错误率或准确率。
- 均方误差:对于回归问题,评估模型的均方误差(MSE)。
7. 特征重要性
- 分割贡献:CART模型可以评估每个特征对模型的贡献,通常基于特征在树中分割的频率。
应用实例分析
假设我们使用CART来分析QLED的电致发光效率(EQEmax)与光伏特性(如Voc和Isc)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构可能如下:
- 根节点:包含所有QLED设备的数据。
- 分裂1:选择“开路电压(Voc)”作为第一个分裂特征,假设分割点为Voc=2V。
- 子节点1:Voc < 2V
- 子节点2:Voc >= 2V
- 分裂2:对于子节点1,选择“短路电流(Isc)”作为下一个分裂特征,分割点为Isc=0.5mA。
- 子节点3:Isc < 0.5mA
- 子节点4:Isc >= 0.5mA
- 叶节点:子节点3和4可以进一步分裂或成为叶节点,叶节点包含EQEmax的预测值。
8. 可视化
- 树形图:可视化CART模型可以帮助理解模型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9. 应用
- 预测新样本:将新制造的QLED设备的特性输入模型,得到EQEmax的预测值。
通过这种方式,CART模型能够捕捉到QLED设备特性与电致发光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为进一步的材料设计和设备优化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