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提出 “应当尤其重视从青年科学家中选拔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这是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上,科学家们讨论的议题之一。9月2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这一跨学科交流盛会开幕。韩启德、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姚期智、沈向洋、Brian Kobilka、谢晓亮等知名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青年科学家以及各界代表约500人参会,共议科学前沿和科技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了基于两年多调研而沉淀的报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展开了有关“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的对话。
韩启德提出,当前我国的科研生态环境,仍然隐含着一些不利于杰出青年科学家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因素。以“35岁焦虑”问题为例,这固然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锤炼,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的评价体制、成果归属机制、资源分配体制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对此,韩启德建议,准确定位有组织研究,完善科技战略布局;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骨干成员中青年科学家所占比例;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展示才华的机会;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严格规定无实质贡献者不得列入论文作者与获奖成员等,同时,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负担等。
当前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韩启德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
在潘建伟看来,因素二。第一,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第二,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
施一公以亲身经历提出,“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窦贤康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尽最大努力,“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
“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长。”潘建伟补充道,“青年人才成长也一定要给他比较好的环境,让他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了“科学探索奖”,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负责运营。
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截至2024年,“科学探索奖”已累计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同样是由腾讯公司发起的独立运营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除设立基础科研资助项目外,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还运营组织系列学术交流平台,包括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新基石科学会议、50²科学研讨会等,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探索建立国际化、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交流机制。
而在论坛开幕式上,腾讯公司党委书记、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亦表示,“未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要更好地连接科学与社会,把宝贵的社会资源,用于支持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同时让最优秀的大脑,能够专注解决最有挑战性的人类难题。求真的科学精神,与向善的社会公益,很好地结合,相信会开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至美之花。”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