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3月10日报道,在美国工作多年后,核物理学家刘畅离开了普林斯顿大学,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职。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网站最新信息显示,核物理学家刘畅已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个人背景与学术经历
教育背景
2011年7月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2017年2月获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系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正式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二、主要研究领域
刘畅的研究聚焦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具体包括:
磁约束聚变装置中的物理问题:如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破裂现象、逃逸电子的产生与耗散机制;
高能粒子动力学:开发高性能数值模拟代码,探索等离子体波与逃逸电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抑制逃逸电子破坏性增长的方法;
应用目标:为下一代核聚变装置设计可靠方案,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用化。
三、北大的回应与相关背景
校方回应
北大物理学院表示,刘畅属于通过正常招聘流程引进的海外青年学者,这类人才引进“较为常见”。
学术平台
刘畅加入的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前身为1955年周恩来总理批示成立的“物理研究室”,曾培养朱光亚、钱绍钧等25位院士,被誉为“核科学家摇篮”。该所近年来在超导加速、激光核物理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超6亿元。
四、学者归国趋势
刘畅的回国是近年来顶尖学者“归国潮”的缩影。例如:
数学家林华新加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生物学家王存玉、癌症专家孙少聪等均选择回国发展。 报道分析,中国科研环境提升、青年人才储备增强,以及海外学术界的政治环境变化是重要驱动因素。
下一篇:可燃气体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