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档案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近日,上海市档案服务和教育中心主办、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承办的“科技时代的匠心传承——长三角档案保护技术专项研习班”在申城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各地的档案馆、高校文博场馆从业人员参与。
此次研习班为期五天,共开设15节专题课程,内容涵盖档案病害检测、保存环境控制、修复实验室建设、数字化采集与仿制等多个关键技术环节,突出“科技+传统”的融合理念,推动档案保护技术向专业化、系统化迈进。
在技术理论方面,多位业内专家深入解析关键标准与操作规范。上海市档案馆张建明主任围绕“纸质档案/文物病害检测指标与方法”,系统梳理了当前主流检测手段及其适用场景;环境净化与空气控制专家林金建从国家相关标准出发,详细讲解了档案保存环境的监测要求与空气控制难点,为各地档案馆优化库房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实践方面,文物保护专家刘存良带领学员开展纸质文物常见病害识别与检测技术实操,提升一线人员的基础诊断能力;纸质档案修复专家孟晔与非遗传承人王采琦通过“书画古籍装裱难点与实用技巧”课程,结合理论讲解与动手操作,帮助学员掌握传统技艺与现代修复理念的融合方法。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档案保护中的探索应用也颇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主任陈晓俊与AI专家张承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与底层算法提升档案数据采集、图像修复与信息提取的效率与精度。这一方向不仅拓宽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技术路径,也为未来智能档案管理打下基础。陈晓俊强调,档案保护应构建科学的技术体系,并注重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作为主办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持续推动档案保护技术平台建设,2021年成立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以来,已逐步形成集科研、教学、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23年起,该中心与多家行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4年成为上海市档案学会保护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联合市档案局(馆)举办“科技时代的匠心传承”档案保护技术创新论坛。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