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项研究为猪肾异种移植后的免疫反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7月1日在2025年欧洲器官移植学会大会上公布的这一发现,标志着科学家在应对异种移植的最大挑战——人类免疫系统排斥反应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利用尖端空间分子成像技术,研究人员绘制了人类免疫细胞与移植猪肾组织相互作用的分子图谱,揭示了排斥反应的关键早期标志物和潜在干预策略。这项由法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重点探索了可能塑造异种移植未来的关键分子机制。
最令人瞩目的发现之一是,移植后,人类免疫细胞出现在猪肾过滤系统的每个部分。研究人员最早在移植后第10天就观察到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早期分子迹象,并在第33天达到峰值。这进一步证实了先前的发现,即排斥反应会迅速开始,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发展。通过61天追踪免疫反应,研究团队确定了一个靶向治疗干预的关键窗口期。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免疫系统如何与移植猪肾相互作用的分子图谱。”法国巴黎移植与器官再生研究所的Valentin Goutaudier解释说,“通过精准定位特定免疫细胞行为及基因表达,我们能够优化抗排斥治疗方案,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该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区分人类免疫细胞与猪结构细胞,从而精准绘制免疫浸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巨噬细胞和骨髓细胞在所有时间点上都是最常见的免疫细胞类型,进一步证实了它们在异种移植排斥中的关键介质作用。
在引入靶向治疗干预措施后,免疫介导的排斥反应迹象得到有效抑制。结合关于免疫细胞与猪肾组织相互作用的新见解,这标志着一项重大突破,为更精细的抗排斥策略铺平了道路。这些进展恰逢其时,因为美国2025年启动了将猪肾移植到活体人类受体的首次临床试验。
异种移植有望化解全球器官短缺危机,这些发现让转基因猪肾成为可行的长期解决方案又近了一步。下一阶段,研究人员将重点优化抗排斥治疗,完善供体猪的基因改造,并制定监测和管理排斥反应的早期检测方案。
“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特定的免疫相互作用,使我们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便在排斥反应升级前进行预防。”Goutaudier解释说,“这项研究为未来更安全、更有效的猪到人的移植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进步加速,研究人员谨慎乐观地认为,基因改造猪肾有望在未来10年内成为常规移植选择。在此之前,科学家需要在不同患者群体中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乐乐)
转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