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选定一个题材,用100台国产老相机拍摄100个胶卷(尽量是相机不重复)。然后把相机送给有缘人(也就是进入我镜头中的人),最后形成一篇文章,包括几项内容:
1、相机介绍;2、拍摄过程;3、有缘人的情况。
我把这个题材定性为“百台老相机赠送”,接下来它会重新回归大众,或许再也不会有被拍摄的机会但会被人收藏,或许被损坏和遗弃,这是工业化产品的最终宿命,但是我会努力把它拍好,写好它的故事。
百台老相机赠送之八十三长城DF相机
生产年代:年。机身号:0045741,镜头号:030688
一、相机介绍
中国的120相机,主要是以双反和折叠相机为主,其中海鸥系列是各个厂家的模版和样板,无论是双反,还是折叠,都是非常成功的,而仿海鸥也都是成功的。
唯有北京照相机厂另辟蹊径,出产了一款120的单反相机,而且生产周期多年,出了五六个不同的款式,但是也都是小打小闹,加一点小功能,就是一款新型,而实质上的主要环节,基本都是原封不动,因循守旧不说,一些问题也不曾改变。
我在长城SZ-1一文中说,北京相机厂是变换品牌最多的厂家,但是一直没有一款相机能立于国内相机的顶流,像海鸥的120双反、135单反,以及凤凰的205系列那样耀眼和值得赞美,可惜了,这个中国最早的照相机厂似乎一直没有找好定位,或者是对于相机的理解与国内市场认知,都有偏差。
或许是不走寻常路和不想同海鸥“撞衫”,北照厂在八十年代初期选择了一款简单的120单反,说它简单,是使用了古老的翻斗快门,而速度也是只有简单的几档,取景器也是非常的昏暗。
最不能理解的是既然是可以换镜头的单反,却没有研制其他镜头,只有一至90/3.5的标头。这也能是世界相机史上少有的一种配置了。
当然了,它的镜头使用了M39x1螺口,同发动机接口刚好一致,也就是说可以在放大机上使用。这也算是亮点和“设计想法”吧。
自藏相机
二、拍摄情况
长城单反相机我在20年前曾经拍过一次反转片,当时是和海鸥203与红梅HM-1相机同时拍摄,使用了是柯达100VS胶片,当即冲洗,感觉还是不错的,当然了那时SY916还在,使用前这几台相机都进行了检测和保养,保持在最优状态。
而这次使用是非常的匆忙,我在去法国之前,突然想起要带几本书和相机,作为和当地人交流的见面礼,于是带了三本马正康先生的《海鸥大观》和海鸥KJ-1与长城DF相机。
而这台长城也是我收藏柜里放了多年的,品相可以,但是功能细节并没有检测就带到了巴黎。
在巴黎的那几天也是急急忙忙,我有一天带它出来,去拍塞纳河与周围的巴黎圣母院,装上了一个黑白胶卷,可惜天公不作美,开始是阴天,后来还渐渐有了小雨滴,
这种相机的快门仅有几档,由于天气灰暗,我不得不用最大光圈,使用了1/60秒的速度。快门的震动太大了,拍出的照片明显有因快门震动而不实的情况。
我没有带测光表,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而估计曝光,感觉还是大了一档,如果是使用1/125的速度,或许会好一些。
由于这种相机没有胶卷计数停顿装置,造成几次过片失误,最后只剩下七张完整的照片。
三、最后结局
这台相机我送给了巴黎6街区开古典相机店的塞巴斯蒂安先生,他的店在法国、在巴黎都很有名气,主要经营古典相机,东西多也丰富。
在巴黎期间,我们几次到过他的店买东西和看相机,他本人就是知名的相机收藏与鉴赏家,他也不时拿出少见甚至稀有的东西给我们推荐或者讲解,可惜语言是障碍,无法深入交流,这也是一种无奈。
我把马正康先生的《海鸥大观》一书送给他,他非常高兴送我一本他妻子新出版的《电影机历史》一书,后来又让妻子给我签名,遗憾的是和他妻子的合影,因相机丢失而没有保存下来。
几次同他交往,感觉他不仅彬彬有礼,也很绅士,每次归来,他都要帮着我们把东西包装好,然后给我们叫一部网约车,并说车费他已经支付了,表达他的善意和情谊。
我要离开巴黎的那天,他发来邮件,祝我们一路顺风,并说:“您可以完全信赖我。如果您需要关于法国或欧洲老式相机的任何信息,请随时与我联系,我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再次感谢您对摄影的热情与积极精神,这一切都让我深受感动。”
他说要在11月来中国看我,希望我们能在上海见面。我答应他,到时我带他去探访中国的相机收藏家,让他在中国有次愉快的旅行。
本次拍摄胶片冲洗,由沈阳孔德锋帮助,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