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题:当养老机器人来敲门
新华网记者 冉晓宁 陈听雨
当晨光透过量子玻璃幕墙,全息投影在老人腕间的养老管家将自动生成当日健康图谱。搭载空间折叠技术的多功能护理舱从天花板缓缓降落,反重力机械臂悬浮托起老人,纳米级分子重组喷头完成皮肤检测,随即释放携带营养因子的纳米泡沫,同步完成清洁与皮肤修复。
喂饭机器人搭载意识读取芯片,提前感知老人的进食意愿,用超流体材质勺体包裹食物,以量子纠缠传输方式精准递送至口腔。
神经接驳式外骨骼助行器通过脑机接口读取老人的运动意图,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叠加空间中,实时智能调整引力参数,帮助老人在安全环境中重塑运动神经。
……
这是我们对智能养老未来的无限遐想。
现实中,具备养老功能的服务类机器人已悄然落地。据媒体公开报道,近年来,由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加之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具有护理、喂饭、洗浴、大小便清洁、康复、下肢助行、陪伴等各种功能、分工不同的养老机器人已陆续在全国多地养老院、社区和医疗机构“上岗”,不少陪伴型机器人也已敲响老年人的家门,走进家中开启全天候陪伴模式。
图为第16届香港国际医疗及保健展上的AI康复治疗机器人。新华社发(郭辛摄)
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持续增加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智慧养老,中央和地政府持续出台相关领域政策。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包括六大类共80个产品及解决方案,AI生命体征检测仪、AI训练辅助机器人等集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养老产品被列入其中。
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发展,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国家医保局也印发了《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
对此,天津大学副校长、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执行主任明东认为,这对推动脑接口技术真正造福临床患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兴技术,脑机接口与运动康复联系紧密,能帮助部分失能老年人恢复运动能力,甚至重建运动功能。
智能养老机器人种类多样化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传统养老服务供不应求,机器人可提升效率、降低对人力依赖,养老机器人已成为科技与医疗健康交叉领域的热门赛道。
依托人工智能、多模态AI、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智能养老机器人可实现自主学习与决策,适应复杂养老场景,如智能人形机器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等,能有效解决诸多养老问题痛点。
目前,具备智能养老功能的服务机器人主要存在三大需求群体: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老年人家庭。而市场上的智能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生活辅助类,如自动搬运机器人、护理床机器人、喂食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健康监测管理类,如提供体征检测、用药提醒、跌倒预警紧急呼叫等功能;情感陪护类,如宠物机器人、具备语音交互、娱乐、心理慰藉功能的AI陪伴机器人;以及康复训练类,如运动辅助机器人、术后康复机器人、康复外骨骼等。
目前,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已布局智慧养老场景。例如,基于具身智能技术,优必选构建了“社区规模筛查-风险人群认知评估-患者康复训练”服务体系,并通过脑认知数据平台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和人群管理,形成社区脑认知解决方案。
2024年9月24日,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研发了人居环境机器人“5号”(The Five,小五),目标是成为可以与人居环境和谐相处的通用机器人。
小五机器人总体图及主要技术参数。图片来源:腾讯
小五机器人推轮椅过程中携人避障。图片来源:腾讯
人机物理交互辅助老人起身。图片来源:腾讯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对记者说,“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可回避,我们去养老院等地方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养老领域,包括巡检、分餐、协助挪移、防止跌倒、搬运重物、辅助翻身洗澡等方面存在许多痛点。其中,协助挪移是我们开发‘小五’的目的,它可以把老人从床上搬到椅子,可以辅助行走,防止摔倒,可以做协助轮椅上斜坡之类的工作。”张正友表示,“希望通过一个‘难的场景’去牵引技术研发,我们认为这个‘难的场景’就是养老场景。”
据方正证券研究中心数据,近年来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高速扩张,未来市场空间十分广阔,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到近250亿元,预计到2030年,智能养老机器人有望普遍落地。其中,健康监测类产品渗透率最高,约10%,康复训练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情感陪护机器人渗透率约5%。按照2.6亿中国老年人口计算,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万亿市场,健康检测设备、康复训练类、护理类、情感陪护类机器人市场空间分别能达到260亿、6500亿、6500亿、1300亿。
技术路线螺旋上升 普及仍需破题
目前机器人行业普遍认为,养老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呈现螺旋上升态势,机遇与挑战同在。
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新兴解决方案,养老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传感器技术等诸多领域技术成果。但迄今为止,养老机器人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
首先,行业关注的高质量养老数据仍然稀缺。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不仅需要采集医疗机构临床数据,还需要长期收集老年人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标注需要时间和高昂的成本。
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表示,从技术层面看,目前服务类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的复杂场景中实时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较弱。以家庭场景为例,既缺少数据,环境也非常复杂。“比如杯子有不同的类型,可能有茶杯、水杯甚至保温杯,这种场景对机器人泛化能力要求非常高,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实现突破。”谭旻举例说。
“对于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的应用落地,我们认为将会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在AI模型技术的加持下实现陪伴功能的应用落地;而在陪伴应用落地之后,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服务功能逐步落地。”谭旻说。
东方证券分析师杨震认为,场景是养老机器人产业的重中之重,目前人形机器人普遍缺少应用场景,而在缺少真实数据和场景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训练落地困难。预计在老龄化迫切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部分场景率先落地,真实的商业化进程也会快速缩短,行业需求有望更快速增长。
其次,机器人正逐渐从工业领域走向消费级市场,从市场角度看,养老机器人成本较高,也是导致大规模落地困难的实际原因之一。
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今年618期间,多家机器人公司都实现了线上售卖,包括卓益得、原萝卜、宇树、萤式、灵宝、松延动力、众擎机器人及星海图等,机器人售价普遍在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较便宜的护理机器人价格在万元左右,真正具备较全面养老功能的机器人产品价格一般在2万元至5万元。而进口的高端养老机器人,如康复机器人、外骨骼产品等,价格更是高达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不菲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通家庭的消费。
对此,谭旻表示,服务类机器人的研发费用较高,特别是涉及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零部件采购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难以降低。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内供应商产品水平逐渐提高和大批新晋公司的加入,服务类机器人迎来了量产元年,零部件出货量逐步提升,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此外,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在养老机器人的实际推广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意愿和体验,尽管养老机器人已在技术上体现出优越性和可用性,但部分老年人仍对新兴技术接纳较慢,对养老机器人存在不了解和不信任心理;而一些机器人产品也存在界面复杂、响应延迟等适老化设计上的不足,导致老年人使用困难。
谭旻说,目前消费者对服务类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有限,在实际使用中,机器人的实用性和性价比也尚未得到充分认可,难以满足老年用户对产品功能和价值的完全期望。未来,服务机器人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优化产品功能和设计,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同时加强市场教育,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张正友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养老机器人是一个蓝海,但目前机器人还没有被真正用起来。机器人要与老人交互,要进入千家万户,它就需要能理解人。我们希望机器人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有更精巧的操作,更精准的理解。目前为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已比较强,但灵巧操控和操作能力仍较为薄弱,这个能力是关键。”
迎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
当下,养老机器人仍受限于数据、技术、成本以及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瓶颈,但不可否认的是,养老机器人的商业化序幕已然拉开。
东方证券分析师郭彦辰预计,随着国家有望持续推出利好智能康养领域机器人发展相关举措,智能养老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柔性机械等技术的持续突破,养老机器人也将从单一功能向多模态交互、具身智能方向升级,实现更精准的健康监测、更自然的陪护交互以及更安全的物理辅助。
展望未来智能家居,张正友表示,机器人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人类生活的伙伴和助手,是具身智能的优秀载体。“可以肯定的是,机器人未来会进入千家万户,在目标达成之前,可能会经过一个机器人的‘大哥大’时代。服务类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守护者,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机器人,而且需要与人协作,机器人之间也需要协作,还需要与环境协作。我们的理想是机器人能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来为人类服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内心、情感、情绪等领域的需求,人类彼此是无可替代的。也有专家指出,由于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交流,机器人只能替代日常照料的小部分基础功能,远不能与老人形成情感共鸣。
谭旻对此表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突破,不代表人类在养老照护中的缺位。恰恰相反,未来将形成机器人、专业护工和家属互补的三角协作照护模式。因此,需明确养老机器人对人类“辅助不替代”的原则。
养老机器人已经敲响了社区和老年人的家门,行业正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应用”过渡,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应从需求出发,平衡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同时关注社会接受度;而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完善,也将为养老机器人行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