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通过 “超临界发电过渡 — 核电支撑 — 核聚变终极方案” 的技术路线组合,构建了能源自主可控的战略体系。以下六家企业凭借在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布局及市场拓展上的核心优势,成为三大赛道协同发展的标杆:
一. 东方电气(600875.SH):能源装备全产业链龙头
核心优势:
1. 核聚变领域: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核心部件供应商,自主研制的中国环流三号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关键设备参数达国际领先水平,承担线圈盒等极端环境部件制造,突破耐高温(>2000℃)镍基合金材料技术。
2. 超临界发电:全球最大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供应商,主导 630℃超超临界机组研发(效率>48%),独家供货华能瑞金电厂全球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高温合金叶片市占率超 60%。
3. 核电领域:“华龙一号” 首堆全套设备供应商,实现核岛主设备(压力容器 + 蒸汽发生器)100% 国产化,2025 年 Q1 新增订单同比增 145%,核电与火电改造需求共振。
协同效应:核聚变与超临界发电技术复用性强,其高温合金材料、超导磁体技术可同步应用于聚变堆与超超临界机组,形成 “材料 — 设备 — 工程” 全链条竞争力。
二. 上海电气(601727.SH):核电装备国产化领军者
核心优势:
1. 核电全代际覆盖:核设备综合市占率 40%,覆盖三代 “华龙一号”、四代高温气冷堆及钍基熔盐堆,2024 年交付全球首座商用钍基熔盐堆主设备,燃料利用率提升至 95%。
2. 国际化突破:2024 年海外核电订单同比增 52.6%,中标沙特首座华龙一号核设备订单(24 亿元),并参与英国 Sizewell C 项目核级泵阀供应,技术输出占比 60%。
3. 超临界技术: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市场份额稳居国内前三,深度参与国内 700℃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研发,推动煤电低碳转型。
战略价值:依托四代核电技术优势,上海电气在核能供暖、医用钴 - 60 放射源等非电应用领域实现突破,2025 年核能非电收入占比预计突破 12%。
三. 融发核电(002366.SZ):核岛主设备与超临界技术双轮驱动
核心优势:
1. 核电领域:核岛主管道市占率超 70%,参与 “国和一号” 示范工程,2025 年新增漳州核电 3、4 号机组压力容器订单(12.8 亿元),在手订单达 43.6 亿元,覆盖未来 2 年营收。
2. 超临界技术: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微通道热交换器,热效率提升 40%,填补国内空白,适配火电调峰需求。
3. 核聚变布局:参与 ITER 项目氦冷固态包层研发,为 EAST 装置升级提供关键热交换器,技术适配下一代紧凑型聚变堆。
增长动能:剥离亏损业务后聚焦高端制造,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 307%,核电设备订单占比 60%,聚变商业化后有望打开百亿市场。
四. 久立特材(002318.SZ):高端核电管材隐形冠军
核心优势:
1. 核电管材国产化:国内唯一量产核电站蒸汽发生器 U 型管(690 合金)的企业,产品应用于 “华龙一号”,替代进口率超 80%,单台机组管材价值量约 1.2 亿元。
2. 四代核电突破:掌握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换热管技术(螺旋管结构),参与江苏徐圩高温气冷堆项目;快堆燃料组件用包壳管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独家授权,实现国产替代。
3. 超临界材料:为超超临界机组提供耐高温合金管材,产品应用于国内首台 700℃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高温合金材料渗透率达 60%。
技术壁垒:熔盐堆用 GH3535 合金无缝管研发成功,耐 650~850℃高温及强腐蚀环境,适配 2025 年国内首座商用钍基熔盐堆建设。
五. 大西洋(600558.SH):核电焊材技术标准主导者
核心优势:
1. 核电焊材市占率:核级焊材市占率超 70%,自主研发的镍基合金焊丝通过国家核安全局认证,应用于 “华龙一号” 反应堆压力容器焊接,替代进口产品。
2. 核聚变材料:研发核级焊接材料用于聚变堆部件制造,部分性能超越进口,参与 ITER 项目部件焊接,技术满足极端环境需求。
3. 超临界技术:为超超临界机组提供耐高温高压焊材,配套哈电、上海电气等企业,参与中国能建孟加拉超超临界项目,焊材渗透率提升至 60%。
市场拓展:2025 年预计出口焊材 6 万吨,重点布局东南亚、中东 “一带一路” 市场,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 25%。
六. 兰石重装(603169.SH):四代核电与聚变装备先锋
核心优势:
1. 四代核电设备: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制造商,参与福建霞浦钠冷快堆示范项目,掌握耐辐射锆合金材料加工技术,设备综合参数达国际先进水平。
2. 核聚变布局: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为 CFETR 项目提供氦冷固态包层热工测试平台,技术适配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3. 超临界技术:子公司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微通道热交换器通过国家级鉴定,热效率提升至 52%,适配火电余热回收场景。
转型成果:金属新材料板块 2024 年订单增长 25.41%,高温合金材料应用于核电、航空领域,万吨级智能化快锻压机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1. 政策驱动:2025 年国务院核准 10 台核电机组(总投资超 2000 亿元),明确 “华龙一号” 为主力机型,四代核电研发补贴提高至设备投资额 15%,超临界发电作为火电改造刚需,预计 2030 年前保留 30% 煤电装机。
2. 技术突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 “双亿度” 燃烧实验,ITER 计划 2025 年底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超超临界机组效率突破 48%,700℃参数机组进入示范阶段。
3. 协同发展: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焊接技术在三大赛道复用,例如东方电气的镍基合金材料同时用于聚变堆与超超临界汽轮机,兰石重装的快锻压机技术迁移至航空发动机领域。
1. 风险提示:核聚变商业化周期长(预计 2040 年后),短期业绩依赖科研订单;超临界技术面临氢能替代风险,需关注政策导向。
总结
上述六家企业通过技术复用、全产业链布局及国际化拓展,在超临界发电、核电、可控核聚变三大赛道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短期看,超临界发电与核电受益于火电改造及机组核准加速,订单增长明确;中长期看,核聚变技术突破将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建议重点关注东方电气(技术协同)、上海电气(国际化)、久立特材(高端管材)的核心地位,以及兰石重装(四代核电)、融发核电(超临界技术)的转型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