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感知人类情绪并送上安慰,当电表能预判线路隐患且自动处置,科技与产业的碰撞,迸发出惊人能量。
7月3日,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走进珠海市。在对珠海无界方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探访中,AI体验官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创新图景:新锐企业不断向上攀登,努力追逐AI高峰;老牌公司则执着向下深耕,用智能赋能传统行业。这一上一下的两极张力,凸显了珠海科技突围的创新能力,也蕴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7月3日,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来到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看他们如何让AI“管家”为能源、设备提供智能守护。
技术攀高:让AI更博学更有温度
在无界方舟的办公室里,巴掌大的桌面机器人“阿奇”正在展现AI温情的一面。
“阿奇,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心里好难受。”当AI体验官模拟孩童语气倾吐心声,它立刻放缓语调:“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要不要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抬手轻触它的感应区,屏幕上还会弹出治愈系动画——这不是简单的程序应答,而是方舟大模型“情绪神经”在实时运作。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来到珠海无界方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了解该公司方舟大模型研发和产品落地情况。
“阿奇的核心是能解析语音里的情绪、识别视觉表情和推理语境,并迅速调动知识库,生成最合适的互动方案。”无界方舟合伙人李卓介绍,这种“极低延迟+情绪理解”的双重优势,让方舟大模型成为国内首个实现GPT-4o平替的技术方案。当多数AI企业还在单模态赛道内卷时,无界方舟已锚定多模态模型的高门槛领域,走出一条技术差异化突围的路径。
政策的托举让这场突围更有底气。企业初创时,珠海市香洲区送来的政策扶持与资金补贴,像一场及时雨帮无界方舟渡过技术攻坚期。
如今,无界方舟正加速将大模型装进硬件。即将上市的儿童教育机器人“奇多多”,能实时翻译多种外语,还能识别孩子的情绪波动,从而调整教学节奏,推动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向全面、个性化和情感关怀的方向发展。
“当AI不仅能计算数据,还能读懂人心,创新才真正触及了价值本质。”李卓透露,他们还将结合女性需求、银发族需求等,继续研发合适的AI智能硬件产品,“比如,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我们会考虑针对性研发适配老年慢性病管理的AI技术和设备,探索适合广西的应用模式。”
产业深耕:为传统行业智变筑基
与无界方舟致力向上突破相比,派诺科技用20年时间书写了向下扎根的故事——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慢慢长出新根系,深一点,再深一点,直到新技术与老产业血脉相连。
在派诺科技的展厅内,智能电表、储能柜、充电桩等硬件与能源管理系统连成一张大网,AI体验官仿佛看到电流在数字世界里“按需流动”的轨迹。
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来到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该公司能源数字化解决方案落地情况。
“数据是新时代的能源,算法是点亮传统产业的火把。”派诺科技首席运营官张念东的话,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能源服务沉浸式体验室里得到印证:智能电表和边缘计算网关收集和传输数据,AI算法预判线路负荷,限流保护器在隐患发生前可自动触发——这套“硬件+软件+算法”的全栈方案,已让电气隐患处置从事后救火变成事前预警。
在广西,这份深耕也结出硕果。柳州街头,派诺科技的充电桩正为新能源汽车续航;南宁、梧州的多家医院里,其改造的能源数字化系统通过大数据调控机电设备,节能效率高达20%。张念东说,降本增效的价值,正是传统行业拥抱智能化的核心动力。
扎根广西,更借“广西集成”通向东盟。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派诺科技的业务已延伸至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地区。
“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前沿和重要窗口,我们在柳州的充电桩技术经验,稍作调整就能适配东盟市场。”张念东坦言,接下来计划以广西为基地,推动新能源产品与东盟国家的能源需求对接,让中国智造的根系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生长。
两极共生:推动创新能量双向奔赴
技术的锋芒与产业的厚度,如何拧成一股绳?珠海给出的答案,藏在“云上智城”的规划蓝图里。
《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这座“城”的建设将以珠海城市和产业场景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引擎,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支撑,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场景创新“三新融合”,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珠海率先应用推广、加速迭代升级。
AI体验官了解到,“云上智城”就像一套通用语言,让AI模型、能源设备、城市设施实现对话协作。例如,无界方舟的情绪识别技术,可接入试行派诺科技的养老院能源系统——当AI感知到老人情绪烦躁,系统会自动调节室温、亮起柔和灯光,让技术与服务无缝衔接。
这种协同不是偶然,而是政府与金融精心培育的结果。珠海拿出的真金白银颇具诚意:总额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帮企业减轻研发成本,最高1亿元的“模型券”鼓励技术落地。珠海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创新中心、珠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珠海科技集团等平台相继揭牌,让企业不再单打独斗。
更关键的是,珠海还成立了市级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专班,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机制筛选优质项目,既避免资源错配,又提高创新效率。
“云上智城”的智慧,正在于它不只是技术的试验场,更是生态的培育皿。当算力与场景相遇、算法与产业结合,珠海的创新能量便有了双向奔赴的可能。当更多城市读懂“登峰”与“深耕”的辩证法,中国科技与产业的突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记者观察
“广西集成”如何水到渠成
在珠海采访,有企业提出:广东离东南亚也很近,走广西出海,是不是更好的路线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广西与东盟地缘相接,合作密切,这是客观优势,但并非不可或缺。广西提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就是立足客观优势,把北上广深等城市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与广西产业结合,探索有效的应用场景,打造面向东盟、可学可用的案例,在产业协同链条中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客观优势变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从“研发”到“集成”的关键是应用。这一步如何走,珠海、佛山可作为观察对象。如果说深圳、广州是研发创新的核心区,那么周边城市就是最近的承接应用区。依托深圳等地的研发力量,珠海无界方舟通过细分场景,提升大模型的自然交互能力,探索应用于儿童和老人的陪伴型AI;基于AI技术,珠海派诺科技公司从电力仪表制造商发展为能源服务提供商;关注到中小企业应用痛点,佛山灵泽万川公司集成多项AI技术,打造“数字员工”……
走访珠海、佛山的企业,我们看到,广深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当地产业、市场结合,衍生出丰富的应用形式,不仅让企业找到新发展方向,也加速了新技术在垂直领域的落地。
广西特色优势产业不少,蕴藏着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有专家指出,广西可以集成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农用无人机、AI病虫害识别系统,形成适用于广西本土特色作物(甘蔗、水果等)的“智能农业解决方案包”,面向国内及东盟推广。
要实现“广西集成”,关键在于主动作为。在采访中我们观察到,珠海、佛山等地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效,是政府和企业共同作为的结果,一方面政府积极倡导并创造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主动抢抓机遇挖掘商机。广西亦是如此。对政府来说,要认真研究本地产业实际需要,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牵线搭桥,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对企业来说,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勇于探索技术与产业结合的新模式、新路径。这样才能让广西在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中,实现从“研发”到“集成”再到“应用”的顺畅衔接。
报纸版面截图。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