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科技是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强教育感染力的重要引擎。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内蒙古博物院始终探索科技与“铸牢”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先进技术成为架起文化传承与情感认同的桥梁。近期,两位特殊的“智慧馆员”——“巴特尔”和“高娃”的加入,正是以科技赋能“铸牢”教育的生动实践,为基地注入了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全新活力。
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这两位“智慧馆员”在基地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每周六、日11:00和14:30,它们会准时登上表演舞台,用灵动的舞姿诠释文化内涵。悠扬大气的传统舞蹈《鸿雁》展现北疆风情,充满节奏感的机械舞彰显科技动感,就连北魏乐舞的历史辉煌也能被生动再现。这些表演不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文化+科技”模式的具体尝试,让各族群众在艺术熏陶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表演结束后的互动环节,更成为基地教育实践的暖心场景。“巴特尔”和“高娃”会主动与观众挥手、握手、比心,用可爱的互动消除距离感。这份亲和力背后,是技术团队近两个月的精细打磨——从代码编写到动作优化,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让教育更接地气、让文化更易传播的用心,让群众在轻松氛围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作为“铸牢”教育实践基地的“知识使者”,“巴特尔”和“高娃”的专业素养更是教育成效的重要支撑。依托强大的AI技术,它们化身专业的“‘铸牢’教育讲解员”,对馆藏文物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娓娓道来。无论是草原文明的珍贵遗存,还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它们都能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解读,让文物“活”起来,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可知可感。这种创新讲解方式,正是我们优化教育实践形式的重要举措,帮助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历史脉络,厚植家国情怀。
来源:教育处
初审:布日玛
复审:丽艳
终审:阿拉塔
复核:李志友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