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迎来历史性突破——深圳至珠海的城际低空快线正式开通。搭载空客H135直升机,乘客仅需20分钟即可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空降”珠海东澳岛,将原本2小时的海陆联运或3小时的地面车程压缩至不足半小时。
这条航线由广东飞易达航空联合东部通航运营,采用可载6人的直升机,每周六、日双向飞行。作为大湾区首条跨城海岛低空航线,它不仅重构了时空距离,更标志着“低空经济+文旅”的深度融合,为都市圈出行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此次航线的核心在于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的落地。峰飞航空的“盛世龙”飞行器以20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100%国产化核心模组,成功实现跨海飞行。这类“空中的士”无需跑道,垂直起降后切换固定翼模式,既环保又高效。
更关键的是,它瞄准了都市圈的“痛点”: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超大城市群,相邻城市间地面交通常被拥堵、绕路所困,而eVTOL恰好填补了200-300公里距离的出行空白。科技企业高管直言:“这是解决都市圈通勤的最佳工具。”
规模化运营后,票价预计降至200-300元,媲美地面专车。对比传统交通——打车数百元耗时3小时,坐船百元需1小时,“打飞的”在性价比上逐渐凸显优势。东部通航已签约100架“盛世龙”订单,未来计划拓展更多航线(如深圳-横琴)。若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完善,低空飞行可能从“奢侈体验”变为日常选择,尤其适合商务、旅游等高频场景。
尽管前景光明,现实障碍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适航认证——eVTOL需通过严苛的飞行测试,获取型号合格证(TC)等“四证”,目前多数项目卡在认证环节。其次,高昂的设备成本(单架飞行器数十万元)和运营费用,如何真正让普通人“消费得起”?
再者,伦理争议如隐私安全(健康数据泄露)、责任归属(飞行事故由谁担责)尚未明晰。某调研显示,76%的老人对机器人养老的抵触,折射出公众对科技替代人性的担忧——低空飞行是否也会面临类似接受度问题?
深圳、珠海的率先试水,是政策与市场的双向推动。深圳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简化审批流程;珠海则以“天空之城”战略布局低空文旅。两地通过航线串联,不仅加速了人才、资源流动,更带动了旅游、物流等产业链升级。合肥、安徽等地同步发力,低空经济正从“试点”迈向“规模化”,但跨区域协作(如空域协调、标准统一)仍需政策合力。
从科幻电影到现实航线,“打飞的”游深珠打开了城市出行的全新维度。它不仅是技术突破的狂欢,更是对传统交通模式的颠覆性挑战。我们期待它成为普惠大众的便捷选择,而非少数人的特权;
期待科技与人文平衡,让高速飞行中仍有温度。当低空航线从“尝鲜”变为“日常”,大湾区或许将率先构建出“立体交通网络”的蓝图。但这条路注定不平坦:安全、成本、伦理,每一步都需要谨慎探索。
互动引导
你愿意尝试20分钟“打飞的”从深圳到珠海吗?
对低空飞行有何担忧或期待?
评论区聊聊,一起见证未来交通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