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粤大地的林间地头、村落街巷,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以下简称“林风学院”)师生是常客——他们带着苗木图谱蹲在油茶林里教农户嫁接,拿着设计图和村民商量“绿美小公园四小园”种什么花草,握着卷尺开着无人机在古树下划定保护范围……这群把实验室“搬”到山野间的师生,正以“党建+生态”为笔,将绿美广东的蓝图细细描摹在大地之上。近日,林风学院荣获“广东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他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群众参与为动力,引领着生态建设的潮流。
党建引领:
组建“1+6+N”工作专班
林风学院院长何茜教授介绍,学院党委提出“党建+生态”模式,初衷是将党建与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相结合,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我们就是要让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带动学院三大学科9大专业发展,为绿美广东贡献力量。”何茜说道。
学院将党支部建在教学科研一线,实现“双带头人”制度,让党员带头冲在技术攻关一线。学院成立了“1+6+N”工作专班(即1个工作专班,下设6个行动组,每个行动组成立N个技术支撑团队),既抓思想动员,又管技术指导,使党建和业务紧密结合,拧成了一股绳。
“1+6+N”工作专班的运作机制充满创新。组织架构上,形成“总-分-支”协同网络,由纵向结构发动横向力量,协调联动。同时,落实双融双促机制,将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考核,把支部成员在生态建设中的贡献纳入党支部评优指标,激发了大家的内生动力。45位专家受聘广东省林业局技术支撑团队,服务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然而,在运作过程中也遇到过挑战,如基层需求多样,不同村庄对树种选择、病虫害防控等需求差异大。何茜记得在珠海一个海岛调研时,当地村干部希望种植四季开花且高大的植物,这在海风侵袭的海岛上很难实现。为此,学院在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林业局指导下,为不同区域提供参考树种,还联合省农科院录制种植养护教学视频,“让村民一看就会”,解决了基层实际问题。
科技赋能:
从“种什么”到“怎么管”全流程科技服务
在绿美广东“六大行动”中,林风学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何茜自豪地说:“我们学院可以提供全流程服务,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实施,从品种培育到种养管护,都能全覆盖。”学院的绘社坊团队在广州白云江高镇设计并建设农趣园,从设计到活动策划一手包办,就是最好的证明。该项目荣获“2024年ifla国际风景园林协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竞赛社区类荣誉奖”。
针对广东高温高湿、台风频发的气候特点,学院在乡村绿化技术上开展了针对性研发。在林木育种方面,研发了桉树、黄梁木、油茶等适生树种,还培育了大叶紫薇等木本花卉和蝴蝶兰等草本花卉,同时配套了栽培和管养技术体系。“我们注重加强成果转化,激活绿美‘新动能’,不但解决‘种什么’问题,还科学解决‘怎么种’‘怎么管’问题。”何茜表示,未来,学院还将围绕林下经济、木本饲料等领域开展研究,为乡村绿化提供更多新技术成果。
学院的教师们也在各自的项目中发挥着科技力量。林敏慧教授在参与乡村绿化项目时,遇到村民更看重绿化实用性、对生态景观价值认知不足的问题。她运用专业知识,精选兼具生态、美观与经济价值的乡土品种,如用百香果、金银花做绿篱,在“四小园绿美小公园”种植香草和特色果蔬,还打造带休憩功能的“口袋公园”,并建立共管机制,让村民从绿化中受益,提升了维护动力与旅游吸引力。
汤辉副教授在服务基层时,发现群众需求与技术方案存在差异。他通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搭建沟通桥梁,将居民需求转化为设计语言,如把菜园升级为可食地景,同时通过科普活动阐释生态原理,实现了专业设计与社区需求的有机融合。
作为科技特派员,单体江副教授认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难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到老百姓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认识提高,能主动参与其中,他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群众参与:
让绿美广东有了“全民动力”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林风学院十分注重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在旧南海县社区窗阳台绿化示范项目中,学院专家团队扎根一线,激发了居民和商户的参与热情。项目实施后,成功发动30户居民、31家商铺和2家机团单位自发加入绿化行动,大家主动参与植物种植和管护,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先后组建14645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987207名师生深入全省15251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乡村绿化、乡村治理大等调研活动。2023级林学专业本科生沈钰帆在参与调研时发现,基层村庄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源,更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长期规划。他所在团队针对古树名木保护问题,通过无人机拍摄等方式,划定保护区和缓冲范围,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养护规范,其调研成果因找准了痛点而被当地采纳。
从校园到乡村,沈钰帆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乡村工作要和群众一起做。“高手在民间,只有低下头听村民的需求,才能把工作做好。”他感慨地说。绿美乡村突击队队长宁佳新同学则认为,“绿美广东”是林学专业学生的用武之地,林木遗传育种学、有害生物防治等专业知识都可以在乡村生态建设中发挥作用,未来他愿意继续扎根南粤大地,助力生态建设。
从珠海海岛的抗风树种选育,到广州从化米埗村的农趣园规划;从社区窗台绽放的三角梅,到油茶林里结出的饱满果实,林风学院用党组织的凝聚力串起跨学科智慧,让生态技术扎根泥土,让绿色理念走进人心。这,正是他们用专业与热爱书写的“绿美答卷”。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