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草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芯片”。作为国内唯一聚焦草种科技的上市公司,蒙草生态用2300余种乡土植物种子、628项专利技术和1270余台智能机械,编织出一张覆盖"三北"工程区的绿色创新网络。
从实验室到沙地的“绿色接力”
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而对生态修复而言,草种则是荒漠治理的“生命密码”。在蒙草种业中心的种子库里,6.5万份种子、17万份标本静静陈列,仿佛一部北方生态的“基因百科全书”。这里保存的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等295种乡土植物,经过科研团队十余年的选育驯化,已成为抵御风沙的“生态卫士”。“三北”工程中,这些耐旱、耐盐碱的草种,让荒漠治理从“年年补种”转向“一次成林”。
为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蒙草联合高校建成18个专项种业研究所,通过基因编辑、精准育种等技术,培育出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其中25个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在新疆、甘肃等地28万亩繁育基地中,年产草种可满足800万亩生态修复需求。蒙草科研团队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保种子’,更要‘育好种’。”
在库布齐沙漠,一包包形似茶袋的“种子包”正被机械播撒。这些蒙草研发的创新产品,混合了微生物菌肥、保水剂等材料,能使植被盖度提升35%,节水90%。类似的还有能自然降解的“种子杯”、可自动铺设的“种子绳”……这些“一地一方”的解决方案,让生态修复像“拼积木”一样精准高效。
数字装备跑出治沙“+速度”
“过去治沙是‘人海战术’,现在是‘科技套餐’。”蒙草工作人员指着种子绳播种机器人介绍,这台设备可自动规划路径,完成开沟、布种、覆土全流程,亩均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1/10。在科尔沁沙地,此类技术已让多年生植物占比提升40%,固碳能力显著增强。
治沙现场,多钻头灌木打孔机10秒种下一棵树,效率是人工作业的10倍;无人机巡护让万亩修复区管护成本下降30%;智能监测站实时回传土壤墒情,自动预警灌溉需求……蒙草创新的1270余台智能装备,正将“苦力活”变为“技术活”。
“机械压沙不是简单地替代人力,而是重构作业逻辑。”技术团队举例,在黄河“几字弯”治理中,机械化集群作业使效率提升20倍以上。这种“适沙适机”模式,如今已输出至青海、甘肃等地,成为沙区通用的“标准答案”,推动行业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传统治沙常因“重造轻管”导致反复退化。蒙草的数字化平台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无人机观测和智能监测站,植被长势、虫害风险可实时反馈至后台;管理平台自动生成养护方案,减少无效投入。在乌拉盖草原,这套系统使后期管护成本降低20%,修复效果稳定性提高50%。
绿色科技带来的“生态红利”
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智能机械研发,蒙草生态构建了一条“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628项专利、全球草种业创新排名第四的成绩背后,是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生动实践。“新质生产力不是口号,是实打实地降本增效,”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技术集成让综合成本下降20%,让“三北”工程实现提质增效。
如今,蒙草的草种已播撒至全国万亩沙地。这场以“小种子”推动的“大变革”,正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最朴素的注脚——绿进沙退,是科技与自然共生的答案。
【责任编辑:房小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