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烈日灼人。可英伟达的黄仁勋,偏要顶着酷暑、穿着那件标志性的皮夹克,风风火火地第三次踏进中国。别以为他只是为了多卖几块AI芯片。英伟达现在可不愁卖,全球都在抢。真正让这位硅谷“芯皇”坐不住的,是中国科技这些年变化的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中国科技,不再是世界工厂的老角色,而是冲着全球创新高地来的。
美国人怕了,这是真怕。黄仁勋反复说过,“中国是人工智能最活跃的市场”,“全球超过一半的AI科技人才在中国”。场子可以退,人才和未来退不了。科技赛道,已经从拼产能拼资本,变成了拼创新、拼脑袋。谁能想到,美国炒了几十年的冷饭,这次会撞到中国这块硬钢板。
欧洲人更不安。德国评论员沃尔夫冈·希恩感叹:“
国力竞争,最终落脚还是人才竞争。
”他的话直指要害。美国二战后垄断了西方科技叙事,冷战里甩开苏联,冷战后继续领跑全球。可到了今天,
美国试图用一套老招,遏制中国科技,但效果每况愈下
。对华为制裁、技术禁运、加税,这些“祖传技艺”轮番上阵,反而成了中国创新的加速器。你不让用,自主研发的速度就更快。
事实全都写在报表上。去年《明镜报》晒了数据:中国高科技出口占全球份额接近四分之一。半导体方面,2024年芯片出货量比五年前翻了三倍,产能、出口全面碾压韩国,冲到了全球第一。国际半导体协会预计,2025年中国芯片产能要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别人堵你一条路,你就开两条新道,最后反超。
新能源车,中国干脆把“遥遥领先”变成了习惯。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全球市场68.3%,5月直接拉到70.4%。全球新增新能源车,八成来自中国。德国、法国各自只占4%。曾经的汽车强国往日荣光不再,“电动化革命”的人大头被中国揽了个遍。
欧洲也终于醒悟了。
德国外交政策网站6月发文:“欧洲必须改变‘中国不能创新’的错误认知。”很多年,人们嘲笑“中国制造”只会组装、裁缝、贴牌。现在一看,新能源、光伏、机器人,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正大批出口。世界工厂的外壳脱了,高科技王者的本色露出来了。
别忘了市值。最新榜单出来,美国公司一统江湖,9家万亿美元公司。石油大户沙特阿美勉强挤进来。全球半导体霸主台积电,也只有中国台湾入列。大陆竟无一家公司入榜,不少人觉得丢面子。可看内行的分析,
未来10年,中国必然冒出至少五家万亿市值的本土科技巨头
。不是一句空话,看看正在冲榜的名字:腾讯、阿里,甚至字节、小米、美团、拼多多、京东,还有华为、中芯国际、宁德时代、比亚迪、蚂蚁科技……
更令人侧目的是,
中国正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开疆拓土
。敢创新、敢突破,新企业像雨后春笋,老巨头也步步紧逼。产业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是高歌猛进,不信你翻翻20年来中国的产业谱。
这一切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中国长期“二十年做一层大台阶”的产业布局,历来一环套一环。80年代家电、纺织解决基本生存,90年代培养互联网新贵,2000年房地产助推城市化,现在新能源、AI、机器人正当红。产业大幕每拉开一次,全球行业格局改写一次。
这种厚积薄发,是美国“短平快制裁”拼不过的节奏
。
美国,显然坐不住了。从华为、中芯,到新能源、光伏,美国不断挥起贸易大棒,又是打压,又是拉帮结伙。可是效果呢?德国之声盘点美国的“一地鸡毛式封锁”,无非让中国自力更生,反而逼出硬核突破,相当于“别人堵你前门,你就踹开侧门和后门”。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急着限制中国高科技产品输出,不是为了自己发展,更多是怕落后。
现在科技领域,已经不是谁闭门造车最牛,而是谁能最快吸纳全球顶尖人才和产业资源
。中国AI人才占全球一半,这不是吹牛,是实际上各大国际组织、期刊的认定。换句话说,美国想堵中国的码头,可中国自己的船已经能通向全球任何港口。
这就是为什么类似黄仁勋这样的“技术盟主”,宁愿汗流浃背,年内三次亲自冲到中国看市场;为什么欧洲态度转弯,开始质疑一味“排华科技”最终封死的是自家未来;为什么美国内部不断有声音出来喊:“我们不能让中国独吞下一轮科技红利。”
中国科技这轮暴涨,真不是一夜之间忽然冒出来的。几十年一以贯之的耐心,一轮轮的困境加压,不进则亡的紧迫感,造出一支敢打硬仗的高科技部队。过去美国骄傲地炫耀“硅谷奇迹”,今天硅谷也得防着来自东方的鲶鱼。
科技创新拼的是智慧,也拼的是格局。
美国的围堵和遏制,倒逼中国科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了中国高速迭代的“强心针”
。
行业更迭、企业更迭,谁都没法靠永恒边界疯狂吸血。当年西方堵中国造原子弹、造卫星、造高铁,最后都换来中国自己从头到尾走了一遍产业链。今天,轮到芯片、轮到新能源、轮到AI、轮到机器人,游戏的剧本变了,结果也不会一样。
人民日报曾有句话:压力之下,更见韧性。世界的风向变了,谁最终能承受风浪,谁就掌握未来。
致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