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美籍华裔的顶尖工程师盗取了3600份核心机密!经常能看到,我们国安部在国内抓到外国间谍,第一次见到我们的间谍被抓到。
这件事情真的与中国有关吗?那么那些文件又是关于什么的呢?
龚晨光这个名字,曾是硅谷科技圈和美国军工巨头眼里的香饽饽,他是那种走在技术浪尖上的人,手握着集成电路、图像传感器这些尖端领域的钥匙。
可就是这样一位行业翘楚,在2023年初加入国防承包商HRL实验室后,人生轨迹彻底失控。
新工作才干了三个月,他就开始了一场近乎疯狂的“搬仓”行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搬运工,把超过3600份公司的机密文件,一份份从工作电脑挪到自己的私人硬盘里。
他的动作快得惊人,也贪婪得令人费解,更诡异的是,他一半以上的窃密行为,都发生在他已经拿到了另一家竞争对手公司的offer之后,这根本不是为了跳槽带点“干货”,分明是一场蓄谋已久、不留后路的清仓式扫荡。
龚晨光硬盘里的东西,绝非普通的技术文档,它们是美国用来追踪核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的红外传感器技术,是悬于太空的“千里眼”的核心机密。
打个比方,这些文件详细解释了:美军如何从几万米高空,看清地面上一个微小的弹道导弹发射井,如何让战斗机在瞬息之间,识别并躲开致命的红外制导导弹。
甚至,里面还包含了“下一代”技术,如何在零下几百度的极寒太空里,让这只“眼睛”看得更久、更准、更隐蔽。
每一份文件,都盖着“专有”、“出口管制”的戳,这是HRL实验室和美国政府花了七年多,每年砸进数千万美元才磨出来的剑,商业价值数亿美金。
可一旦这些技术流向对手国家,其价值就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了,它足以让一个国家在导弹预警和反导拦截上,瞬间缩短几十年的差距,直接削弱美国苦心经营的军事优势。
龚晨光被抓到之后,美国司法部翻出的旧账,勾勒出一个长达十年的双面人生。
早在2014年,龚晨光还在另一家公司时,就被指控试图将一种高性能芯片技术,打包成商业计划书,送给一家有中国军方背景的研究院。
他还“贴心”地在计划书里注明:这玩意“直接决定雷达系统的精度和探测距离”,对导弹导航极其重要。
到了2019年,他在一封中文邮件里的表态更是露骨,字里行间流露出“冒着风险回国”、“想为祖国高端军用集成电路做点事”的冲动。
一年后,他又向人推销自己研发“夜视”传感器的想法,PPT里甚至毫不避讳地直接引用了老东家的敏感产品型号。
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指向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天才,而是一个在两个世界边缘游走,伺机而动的复杂身影。
当HRL实验室的数据系统亮起红灯时,一切都晚了,FBI的探员冲进了龚晨光的家,搜出了数百份标着“机密”的数字文件,但最关键的两块移动硬盘,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翼而飞。
面对质询,龚晨光起初矢口否认,说自己从没见过什么硬盘,可公司内部的网络传输记录不会说谎,每一份文件的转移路径,都清晰地指向了他,在铁证面前,他的抵赖显得苍白无力。
公司为这场内鬼事件付出了超过35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代价,但美国政府真正后怕的,是那无法估量的国家安全漏洞。
为此,司法部专门成立了反间谍特别行动组,一场多部门联合的调查与诉讼,就此拉开大幕,最终,59岁的龚晨光选择认罪,为这出闹剧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这并不意味着争议就此平息。
在美国华人圈,类似的案件总会激起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究竟是真正的间谍,还是又一次针对华裔科学家的系统性打压?
毕竟,前车之鉴并不遥远,无论是为波音工作三十年、最后因“为写书收集资料”而被判重刑的钟东藩,还是被迫承认商业间谍罪的化工专家黄锡文,他们的故事,在某些叙事里,早已成为华裔科学家“原罪”的证据。
钟东藩
但龚晨光的案子,特殊就特殊在他自己低了头,他亲口承认了盗窃商业秘密的罪名,所涉及的技术又直指最敏感的军事领域,这让所有外部的辩护和猜测,都显得有些多余。
龚晨光的故事,最终还是由他自己画上了句号,只是这最后一笔,涂掉的不仅是他的前程,也给无数后来者的美国梦,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