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关颖 通讯员 王衍璋)7月23日上午,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的女“飞手”郭琰,在鄠邑区太平峪峪口一处开阔地取出专业无人机开始操作。
随着无人机腾空而起,森林、地貌在遥控屏幕上尽收眼底。“我平时的日常巡查工作是利用无人机观察工作人员去不了的山地、林地以及危险地带。”郭琰说,每次至少巡飞60分钟。无人机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准,航拍能完全克服生态环境监管巡查中的地理条件限制,让日常巡查事半功倍。
走进总站宽敞明亮的指挥大厅,巨大的屏幕上有地图、画面及监控数据,两侧的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电脑。指挥大厅工作人员白敏娜正在和管理站的网格员进行远程实时通话,询问了解当日进山人员情况。据悉,目前鄠邑区已有110余名网格员巡查队伍,以网格化为人防基础、网络化为技防补充、志愿化为联防拓展,已形成“网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护山”模式。
指着指挥大厅内的电子沙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以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和高程模型为基础打造的电子沙盘,集合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综合监管及生态成效4大类、22项、3万余条各类基础数据,既可以为网格员的日常巡查及图斑核查提供准确的坐标信息,又可以通过影像对比发现重点点位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实现动态监测。
现在,控山还有了“鹰眼”。高度不一的F型“鹰眼”几乎覆盖了人员分布密集及活动频繁的区域,可有效监控10公里范围,3公里内可高清识别。辅以无人机定时动态巡查,轻而易举便能发现“五乱”隐患。“鄠邑区保护大秦岭总平台‘一站三中心’正式投用后,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识别等数字化手段汇集秦岭区域各类数据,目前已实现对秦岭保护区的自动化、智能化动态监管。”总站工作人员李佳璇说。
据介绍,依托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控系统等手段,鄠邑区已织起天、空、地立体监管网络,大大增强了管理治理能力,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了数字科技的充沛动能。背倚青山的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是鄠邑区守护秦岭生态屏障的数字化总基地,通过全天候无死角的“智慧管山”,已建起一张数字监测网。
上一篇:县城手机店,消失于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