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时间智慧的守望者
创始人
2025-07-24 15:01:49
0

提到宋英杰,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屏幕上那位从容播报天气的“气象先生”。但对他而言,镜头前的工作只是1%的“兼职”,而剩下99%的精力,他都倾注在一项稍显“冷门”的事业——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做节气研究是我的本行,也是我的一份使命。”在采访中,他这样定义自己与节气的关系。

让古老智慧扎根科学土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并参照月相节律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在宋英杰所著新书《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中,他这样定义道。

“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不是所谓的‘玄学’,它是科学。”在宋英杰看来,比起“传统文化”这个单一的标签,他更愿意将二十四节气称之为“充盈着科学思想的古典智慧。”

从本科就读天气动力专业开始,“科学”二字便一直贯穿着宋英杰的研究之路。在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上,宋英杰更是与其团队遵循着近乎严苛的“两不”原则。“不许说‘据传说’,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不说‘我认为’,要用客观量化推演。”

这种科学精神也在《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近800页的“大部头”中,收录了几百幅地图与图表,宋英杰带领团队以30年气候基准期内最后三场雪和最后三场霜作为算法标准来验证“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则谚语的可信度;为了量化地界定每个节气的气候时段发生了怎样的伸缩与漂移,他们以1961—1990年气候期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基准,通过算法确定各个节气时段的气温阈值,从而计算出每个节气的气候时间……“我们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的,一定是能算出来的。”宋英杰说。

在宋英杰看来,二十四节气的核心是科学性,其难点也在于科学性。“二十四节气研究的难点可以用‘三个跨’来概括——跨学科、跨国界、跨文字。”宋英杰坦言,二十四节气算一门“极端跨学科”的学问,它以天文学、物候学、气象学为基础,还涉及民俗学、农耕应用等诸多领域。“它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研究者在多个学科的节气研究领域都站在前沿。”

“跨学科、跨国界、跨文字”的特性,让研究本身充满挑战。而让古老智慧扎根科学土壤,为新时代的二十四节气研究创造知识增量,正是宋英杰几十年如一日所坚定的目标和方向。

跨越千年的“节气存折”

“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时间。”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里,把二十四节气称作由“天上的时间”转化成的“地上的时间”。“它也是一种物候时间、生态时间,进而奠定了环境友好的生态文化。在人们心目中,自然的生态不只是友,而是亦师亦友。”

这种自然观和生态观,是二十四节气教给人们的处世智慧,亦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宋英杰看来,二十四节气的核心是为了“道法自然”“顺应天时”,借由“应时”的方法论以“顺天”。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中作息存养,在夜观天象的仰望和品味乡土的俯视中,感受浸润于乡土之中的沉浸式体验。“这也是一种由‘天文之学’到‘人文之学’的体验。”宋英杰说。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不同的地域对气候的感受不尽相同。北方的立秋和处暑是“立了秋,扇子丢”“处了暑,被子捂”。但在江南,则是“立秋处暑正当暑”“立秋处暑,上蒸下煮”。不同年代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原本在黑龙江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因为气候变化而更新为“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面对地域的差异和气候的变化,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家有各家的秘籍,在世代传承中不断修订、不断共享,才让节气体系在持续的本地化和当代化中丰富其内涵。

“二十四节气文化本身就像一个存折。”宋英杰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在两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依照自身所在的区域、所处的年代进行适用性的细化和修订,就仿佛在往‘节气存折’里‘存钱’一样,这是知识和应用体系的‘众筹’。”

当下,面对二十四节气这份厚重的“存折”,我们不仅要学会“取钱”,更有责任继续往里“存钱”。就像节气歌谣随着气候变化适时更新一样,为了让节气知识在当下更加通俗易懂,宋英杰在节气的科普中也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谈及小暑大暑的区别,他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个是加水,一个是还要扣上锅盖”,他说“小满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节气尺度是‘写意画’,候尺度仿佛‘工笔画’”……这些颇有意趣的鲜活表达,恰是让古老智慧扎根当下的生动注脚。

“二十四节气,既是特别亲民的科学,又是特别家常的文化。它具有严谨的科学逻辑、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我们对此始终怀有温情和敬意。”宋英杰说道。

节气“飞入寻常百姓家”

谈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宋英杰引用了一副匾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在他看来,文化基因的传承正是要与当下的具体生活紧密结合,才能赋予其新意。

“二十四节气本身是一个知识体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更是一个应用场景。”宋英杰介绍道,二十四节气的应用场景有很多。饮食是节气文化最易引发共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通过各地的节气食俗来探索古老的‘应季而食’智慧如何与当代‘大食物观’相融合。”此外,还可以把节气和健康养生结合起来,研究不同节气、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联,进而帮助大家最大限度地规避气候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

既要承古意,又需纳新诗。在宋英杰看来,把二者的关系梳理好,才能在节气文化的传承中实现最大的共振与共情。

“谁都没有权利把二十四节气‘打扮’得博大精深。它本就是家常文化、平民科学。”宋英杰始终相信,节气的生命力在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平时的科普与教育中,他也尤其注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连。

宋英杰分享了两个与儿子之间的小故事。有一次宋英杰问儿子,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哪个节气最冷,儿子思考了片刻便答道,“当然是立春最冷了!”宋英杰随即追问,“最冷的难道不该是立冬吗?”儿子给出的答案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因为北京只有立春的时候在供暖,而立夏、立秋和立冬的时候都不供暖。”

“还有一次是儿子6岁时,主动跟我说起冬至和夏至的区别。”提及儿子,宋英杰的嘴角也不禁挂着笑。“他说爸爸,我觉得冬至就是一天三顿饭至少有两顿是摸着黑吃的,夏至就是一天三顿饭都是天亮的时候吃的。”儿子的小发现让宋英杰至今也震惊不已。“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二十四节气,多好!”

在孩子的眼里,“冬至白昼最短,夏至白昼最长”具象化为“摸黑吃饭”和“天亮吃饭”。在宋英杰看来,这种朴素的观察恰恰是感知世界的起点。“节气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感知力。”他说,“在节气中有各种物候标志——鸿雁来了、燕子走了、叶子落了、虫子低下头了等等,你会发现,节气研究不仅是在研究时间,也是在研究这个时间段的生物情结。”从节气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也许会有所不同,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可能会更加精彩。“当我们更加了解节气文化,便能更敏锐地观察自然,感知世界表象及其背后的规律,也更能体会到节气本身所兼具的‘科学之美’与‘诗意之美’。”宋英杰说道。

宋英杰将自己对节气之美的体悟都融入到了《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中,他希望读者不仅能在其中读到严谨的节气科学、生动的物候描述,更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古老智慧在当下因不断延续而持续跳动的脉搏。

二十四节气是活态的、生长的、不断在丰富的。而正是这种与生活紧密交织的活态传承,才让节气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当我们无意翻开书中的某一页,从文字中读到身边的气候、饮食与生活,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时间智慧,持续照亮着我们理解自然、安顿生活的旅程,也许这便是节气文化最好的传承。(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

宋英杰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25年7月出版

作者:彭诗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虚拟资料变现还值得做吗?闲鱼卖...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咸鱼虚拟资料类项目分享,这个项目其实出来很久了,有些人觉得虚拟资料没水准,...
vivo钱包遭用户投诉贷款利率... 文:WEMONEY研究室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目前,很多手机如...
2024信号“最可靠”的四款手...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2024年信号“最可靠”的四款手机,它们分别是华为Pura 70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