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郑佳 王开宸
7月23日,在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的试验基地里,南京农业大学“慧耕耘”暑期实践团绿色的身影穿梭于玉米田间。
“在这里,我们和邓州市农技中心的专家们一起生活工作,白天到田间取样获取植株表型数据,晚上在办公室对数据规律进行分析,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动手和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智农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也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践行‘知农爱农’的情怀。”实践团负责人李一鸣说。
社会实践团队每天都会巡田,观察不同水肥、播密处理的玉米植株长势,并在关键生育期进行获取玉米表型数据,如株高、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重等,还使用了光合测定仪进行光合参数的获取,这些数据的精准获取是校正并驱动玉米生长模型进行农田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据了解,这支由南京农业大学8名智慧农业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实践中深度参与南京农业大学与邓州市农技中心合作项目《基于过程机理与数据智能双驱动的玉米生长模拟与智能决策研究》。他们分成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生长模型系统模拟和管理处方智能设计三个小组,系统学习玉米全生育期的表型信息获取、环境数据采集及生长模型使用等智慧农田管理的全流程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际大田生产的融合中寻找新解法。实践的核心任务包括构建玉米模型品种参数库与多源农情信息数据库(涵盖气象、土壤、品种等),驱动玉米生长模型进行田间管理处方智能设计,最终集成面向黄淮海麦玉轮作地区的数字化模拟与智能决策技术体系。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肖浏骏副教授说,此次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南农学子携专业智慧深入农业大市邓州,不仅锤炼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更是高校智力下沉服务“三农”、助推地方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
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支部书记冀洪策表示,实践团带来了作物苗情分析软件、前沿农业信息技术及人才资源,有效促进了当地智慧农业技术升级。此类实践活动深化了校地合作纽带,为未来科研转化、成果推广及人才联合培养奠定基础,有望实现校地互利共赢,产生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