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以“比亚迪为首的电动车们”已经让油车“元气大伤”,那固态电池的出现,就是一记直奔命门的“重拳”。
毕竟,“续航1000公里”、“10分钟快充”、“无热失控”……这些过去只存在于实验室的数据,现在正被量产提上日程。
一些媒体甚至直接放话:“油车的末日,已经写好了时间。”
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许不然!
从整个市场的变化来看,事情又有了变数。
说“变数”,倒不是固态电池不行、不先进;
也不是它不能满足市场,对“续航、安全、充电效率”的终极想象。
问题在于——从实验室到量产,从量产到普及,这之间的距离,比你想象的远得多。
举个例子,目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的价格,大概在 0.4元/Wh 左右。
以一块100度电的电池包为例,光电芯成本就在 4万元左右;
加上PACK工艺、热管理系统、壳体等,整体成本普遍在 5-6万元。
但固态电池呢?
根据目前市场的报价,即便在2027年实现量产,其成本也大概率在1.5~2.0元/Wh之间,比现在贵4倍还不止。
这还是“理想状态”——前提是材料降本、工艺成熟、产线打通。
可现在现实是什么?
不仅技术复杂度更高,而且原材料(如硫化物、氧化物)也远未形成稳定供应链。
这意味着:固态电池不是不能做,而是代价太高、难度太大。
你可以理解成,它是一项“能干但不划算”的技术——短期内很难真正在十几万级的家用车上大规模落地。
这,也是它暂时无法“杀死油车”的关键阻力之一。
而真正能彻底“杀死”油车的,会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固态电池,而是——插混/增程技术!
听起来不够“未来感”,甚至有点像过渡产品,但现实就是:它已经开始动真格的了。
看看7月的销量榜你就明白了:
比亚迪秦PLUS DM-i卖了2.14万辆,秦L DM-i也依旧保持高热度;
连刚刚上市的问界 m8,都冲进了热销榜前十。
这些车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能加油,但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油车”。
它们在城区用电,百公里能耗不到15度电,几块钱就能跑100公里;
一旦出远门,油箱接管,能做到3-5升的真实油耗,比不少紧凑级油车还省。
而且最关键的是:体验不降级,成本门槛低。
你不用花30万上纯电+800V平台,也不用担心电池老化、充电焦虑……等问题。
说白了,插混和增程现在就像是“新时代的油车替代者”:
不仅价格对得上需求,体验也对得上口碑,没有断档感,也不需要技术跳跃。
在一众电池路线还在“画饼”的当下,它们反倒已经抢跑,甚至在很多城市实现了超越——不是理论上,而是销量上。
这,才是油车真正的“压力源”。
不仅如此,插混和增程技术,本身也在经历一轮“技术飞跃”。
说飞跃绝不是虚词——因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大容量电池已经陆续上车,“纯电续航300km以上”的插混、增程车,正逐步成为新趋势。
你可能还记得,过去几年里,很多插混车的纯电续航只有75~150km,城区通勤还凑合,但一旦上高速、跑长途,就得频繁烧油;
而一旦你没有固定充电桩,这种车的体验就会打折——明明买了“能充电的车”,结果还得天天当油车开,白白背着电池跑。
但现在情况变了:
很多插混/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已经能到200km 了,城区通行完全不是问题。
更激进的,是“增混电池”概念开始推广——不少新车已经规划了350~450km的纯电续航。
这是什么概念?
哪怕你不装家充桩、不天天充电,一周充一次都绰绰有余;
通勤全电、节假日加油,体验几乎和纯电车无缝切换,甚至更自由。
更别说,还有800V平台、5C超充等硬件加持——半小时补能、几分钟进站,不再是纯电车专属。
这种进化,让插混和增程,彻底摆脱了“过渡产品”的尴尬,变成了一个可长期使用、无需妥协的方案。
而这一切,也让油车在中短途、高频使用场景中,逐步丧失了最后的优势。
说白了就是:
如果有一天,能够有一辆纯电续航500km 的增程/插混车给你,中短途或者说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只用电;
而长途,或者补能不方便的时候,再去用油….
就这种情况,你还愿意买油车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可能都不愿意!
因为论性能、续航、体验、成本,这种车就是对纯油车全面的碾压。
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与其说是——续航超1000km 的固态电池,将彻底“杀死”油车;
倒不如说是更给力的增程/插混将彻底改变市场,给油车致命的一击,不是吗?
下一篇:中国移动为什么新设“数智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