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年收入超万亿元、员工超45万的“巨无霸”企业,任何组织架构的调整都值得细细品味。中国移动最新落子的“数智化部”,看似寻常,却暗藏深意。
近日,中国移动在官网上公布了最新组织架构,包含总部部门18个,专业公司、直属单位23个,区域公司3个。 与之前相比,除了设立集团级新部门 “数智化部”外,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整体变化不大。
但就是这个看似微调的变动,蕴含着中国移动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考量。这家通信巨头正在下一盘大棋,而数智化部就是那枚关键落子。
01
破局“九龙治水”
数智化部应运而生
在央企“数字化”改革浪潮中,中国移动这一步走得恰逢其时。
虽然各省公司早已设立数智化相关部门,但集团层面的数字化力量一直分散于IT、研发、业务等多个部门。
“IT管理委员会”负责系统建设,“科技创新部”主导技术研发,业务部门的数字化需求则由各线条自行推进。这种碎片化架构导致效率折损与资源内耗,俨然“九龙治水”的局面。
2025年6月,中国移动一则人事任命悄然落地:中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徐海勇出任新成立的数智化部总经理, 刘虹、陶涛、陈国、黄岩四位高管担任副总经理。
这一动作看似平常,却暗藏深意—— 这是中国移动近年来罕见新增的一级职能部门,直接与集团网络部、计划部、财务部等核心管理部门并列,这在央企序列中实属罕见。其背后是中国移动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刻思考。
中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数智化部的重要支撑,成立于2018年11月,2020年5月加挂中国移动集团大数据中心牌照。该公司承担中国移动全网IT系统规划、投资建设与集中化运维,推进基础设施资源集约共享。
如今,数智化部成为集团的“战略统筹中心”,将技术、数据、算力聚指成拳,为未来的统一发力扫清了结构性障碍。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国移动正在从组织架构层面重塑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02
从“卖流量”到“卖能力”
重构通信价值
过去,数字化是工具;如今,数智化是核心引擎。中国移动此次的战略升维,意在突破传统技术升级的局限。
7月31日, 中国移动召开深入推进数智化转型动员会,全面部署集团数智化转型工作。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何飚出席会议并讲话,李慧镝副总经理、李荣华总会计师、张冬副总经理、程建军副总经理、陈怀达副总经理出席会议,如此高规格会议凸显了中国移动对数智化转型的重视。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破解运营商长期以来的“管道工”困局。流量红利见顶,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数智化部的核心使命,正是驱动中国移动从“卖流量”转向“卖能力”。
数智化部首次公开亮相,便与中国移动集团工会联合举办AI主题创新赛事,明确指向“AI赋能业务”。这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移动要让AI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驱动业务增长与商业模式重构的真正内核。
然而,数智化部的设立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生态构建。在内部,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和业务孤岛,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在外部,需要构建开放的合作生态,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新成立的数智化部为整个集团打造了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数智化能力中枢,向上承接“AI+”战略,向下为31家省公司及众多专业公司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底座、数据治理和智能应用。
另一方面,中国移动海量的用户数据、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多年沉淀的行业经验——将被数智化部整合打包,转化为可对外输出的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目前,“九天”系列行业大模型已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试水。“智枢”平台已初步验证了“能力外溢”模式的可行性——封装2400多项自智能力,服务超6000家企业客户。
从被动承载流量的“管道”,到主动输出智能的“引擎”,中国移动的转身,标志着通信业价值创造逻辑的根本性变革已然拉开大幕。数智化部将成为这一转型的“发动机”和“孵化器”。
在政企数字化、产业互联网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国移动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华为和BAT等科技巨头,它的产品不再是流量套餐而是云、AI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它的目标是挖掘数据要素的巨大价值,从而抢占下一个万亿规模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