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这条千年水道正以“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新身份焕发活力。从智能化码头有条不紊的运行,到新能源船舶驶向远方,从临港产业园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到多式联运体系的全球触达,济宁以“港产城”融合为发展主线,在内河航运的传统版图上绘出一条现代化转型路径,也为中国内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一套可借鉴的“济宁模式”。
科技注入,让古老运河萌发“智慧新芽”。在龙拱港的中央控制室,无人集卡依托北斗与5G技术精准穿行,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车、船、货、箱的“一单制”无缝衔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80%,彻底打通了以往港口的信息壁垒。借助全流程数据互通,当运河遗产遇见数字科技,码头作业方式正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跃迁。济宁的实践印证,科技创新才是提升内河航运能级的核心动力。
绿色崛起,为航运转型注入“低碳能量”。由山东新能船业打造的182TEU纯电动集装箱船即将启航,不仅实现零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778吨二氧化碳。济宁通过政策杠杆——如新能源船舶免费过闸、国家补贴,配套构建起涵盖锂电、电力推进系统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从制造到运营的绿色航运闭环。这一“政策+产业”联动模式,既破解了新能源船舶推广的难题,也推动内河航运由“污染源”向“减碳样板”转变,为中国内河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水运路径。
港产城融合,书写协同发展的“运河样本”。济宁以“一轴六园”为空间架构,将港口、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耦合。梁山港煤钢物流园采取“前港后厂”模式,吸引58家世界500强落户,年营收由4亿元猛增至200亿元。“以港聚产、以产兴城”的发展逻辑,颠覆“港口即码头”的传统定位,使其跃升为产业枢纽和城市能级提升的支点。当物流、贸易与制造在运河两岸交汇共生,济宁正在重新定义“港产城”融合的当代范式。
济宁的运河复兴是一场传统基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内河航运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所提供的硬支撑,更需要港产城生态共建所赋予的软实力。当智能与绿色成为运河的新底色,济宁不仅改写了区域经济的地理格局,也为中国内河经济现代化转型树立了新标杆。这条千年水脉的复兴提醒我们:传统的突围,从来不是重复历史,而是向着未来的创新与再造。(评论员 朱可鑫)
下一篇:科创路演点燃创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