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化写作到代码生成,从图像创作到精准决策,一个问题随之产生,在人人都拥有“马良神笔”的时代,设计作为曾经专属于人类的技能,是否仍然重要。
在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AI与设计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每位嘉宾都在给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答案或许与直觉相反:AI时代,设计非但不会式微,反而愈发重要。正如高瓴创投合伙人戴粤湘所说,正因为创作门槛降低,每个人都能把他们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创意的生态会极大爆发,那么,不妨让AI负责计算,人类负责惊喜。
创意可计算,灵感在人为
主题展区,特赞科技的展台有点与众不同,这里没有具体产品,只有3棵“数字之树”,用视觉语言讲述着AI如何赋能千行百业。“我们想用特赞在各行业的最佳实践传递给大家这样一个理念,创意是可以被计算的。”工作人员赵阳说。
特赞科技展台
仅用10年,特赞科技就成为了国内内容管理平台市场占有率居首的独角兽企业,服务用户包括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超10万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借助AI等技术手段,将图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形式,以便实现高效管理与应用,是这家企业成功的关键。
今年4月,特赞科技推出一款划时代的应用——商业研究多智能体atypica.AI,它可根据用户的研究需求,自主浏览公开渠道的内容来产出新的内容。比如:让atypica.AI读完《西游记》,它就可以模拟孙悟空的性格。我们可以问它许多《西游记》中不曾涉及的问题,如孙悟空爱不爱喝咖啡、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等,AI智能体能基于对角色性格的理解作出合理回答。
自发布以来,atypica.AI已为快消、美妆、科技、咨询等多个行业的头部企业提供服务。客户只需提出商业研究问题,该智能体便可通过10至20分钟的“长推理”,生成清晰完整的商业研究报告,广泛应用于可行性测试、竞品分析、营销策略规划、消费者研究及新品共创等场景。
尽管借助AI可以方便生成内容,但从0到1的灵感和创意还是需要人来做。”赵阳说,比如:那个想到问AI孙悟空是否喜欢喝咖啡的一定是人。
数字为画笔,“复活”古陶瓷
画面中心是一辆汽车,背景由靛青和芥末黄两块大面积平涂色域组成,整体呈现欢快鲜明的波普视觉符号——在“无限纹境”AI纹样智能生成平台上敲下描述文字,点击开始创作,不一会儿,一幅孟菲斯风格的小车图像就生成了。车身由水蓝与玫红色块拼接而成,车头灯变形为两枚亮黄与紫红的同心圆,呈现极度夸张的糖果撞色。
纹样是凝结在器物、服饰、建筑之上的视觉诗歌,承载着人类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文化记忆。“无限纹境”AI纹样智能生成平台由上海美术学院带来,平台构建了“纹样识别-纹样生成-编辑设计-应用转化”的完整工具链,让非艺术设计领域的用户也能实现创意生成,输出高原创性、个性化的纹样设计。
陶瓷工艺
陶瓷制作存在周期长、工序复杂、产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规模化需求,当下全球都在尝试用数字技术让陶瓷制作焕发第二春。德国柏林“设计之都”国际部主任阿丽娜·拉特克介绍说,他们正在探索用3D打印制作瓷器,通过机械化辅助和智能化管控,在不替代核心环节的前提下,提升生产效率和稳定性。“如果未来的柏林瓷器仍有创新,那么,它一定是设计师和机器一起工作,相互赋能产生的结果。”她说。
在我国云南,利用陶瓷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赋能陶瓷制作的“滇淘智创”项目也在进行中。云南省内保留着尼西黑陶、傣族曼轮制陶等原始陶艺,也有着建水紫陶、华宁陶、玉溪青花等传统陶艺。研究人员对原材料特点、最大成型角度、表面效果、烧成收缩率等进行详细实验,在此基础上与AI开发、参数化设计、三维扫描等技术相结合进行可持续设计实验,让那些几近失传的古老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AI拓边界,人文定方向
你是想让文化在博物馆里被妥帖珍藏,还是让它在不同人的手中流转,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数字设计副院长汤丽萍看来,AI时代的文化应该是多彩的、流动的、演变的。
汤丽萍出生于马来西亚,在越南住了8年,又在澳大利亚生活10年,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她不断接触体会到各种文化带来的碰撞,这也成为她的艺术“养料”。她将自己定义为“故事讲述者”,其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偏远地区的普通人,去记录他们如何穿衣服、扎木筏、唱歌跳舞……很多画面都是首次呈现。
“技术的进步让这些原本只有专业人士能做的事,变得普通人也能顺利完成。”汤丽萍说。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一夜刷屏的“纳米香蕉”,只要有嘴就能将照片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接入阶跃大模型的手机,已可以自己看照片写朋友圈了。
数字孪生也是设计师大放异彩的新舞台。在上海“U35”青年设计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创意结构工作室总监顾乐明看来,它改变了传统设计流程中“图纸-原型-反馈”的漫长循环。设计师的创造力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无限次、低成本验证和迭代。比如,他就将大模型验证过的最坚固结构,用在了昆明机场T2航站楼的主体支撑结构设计上。
AI提供丰富的“词汇”和“语法”,但最终创作出怎样动人的“诗篇”,取决于设计师的意图和智慧。因此,未来的设计师,将是人机协作的“指挥家”,不再事必躬亲于每一个音符的演奏,而是掌控整个乐章的旋律与情感走向,确保技术最终服务于人的福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