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升级与算力的指数级增长,近年来,深度伪造技术快速发展,生成内容愈发逼真,换脸攻击、身份冒用和欺诈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发,严重威胁个人隐私和金融安全,且波及领域不断扩大。
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应对这一兼具技术复杂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全新挑战?在9月24日举行的第十届信也科技杯全球人工智能算法大赛总决赛上,十支晋级决赛的队伍通过现场答辩展示了多元的算法解决方案,兼具前沿探索价值与落地应用潜力。本届赛题聚焦“视觉深度鉴伪识别”,有来自全球知名企业和高校的652名选手、426支参赛队伍参赛。
去年的赛题是“深度语音鉴伪识别”,今年的比赛进一步拓展至视觉层面的深伪检测,核心命题是开发能够精准识别真伪图像的算法,以应对跨国、跨场景的深伪攻击挑战。
信也科技副总裁陈磊表示,一方面,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金融场景中换脸、身份冒用等攻击案例都在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希望前瞻性地探索行业的共性挑战,推动更强大、更可靠的识别算法落地。
如果算法能够识别未知类型,就有望打破“防御永远滞后”的局面。赛题组专家介绍,本届赛事鼓励选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在公开和大赛独家私有数据集上训练和验证模型,开发出能精准识别深伪图像的算法。大赛数据集包含十万规模的人脸鉴伪图片,且在地域、人种、光照条件、图片质量等方面存在多重差异,模拟了金融科技企业在海外地区开展业务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对算法的鲁棒性和跨域泛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大赛独家私有数据集中还引入了由最新换脸技术生成的伪造样本,重点考察算法应对未知伪造手段的能力,难度进一步提升。
在答辩环节,选手们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技术思路。部分队伍发现,换脸伪造通常会在图片的高频特征上留下破坏痕迹。因此,他们通过频域分析捕捉高频特征上的伪造痕迹,并结合统计特征差异设计针对性处理,显著提升识别效果。
经过评审,冠军团队凭借在跨域识别方面的突出表现脱颖而出,他们的算法在多元场景下均保持了高准确率。
自2016年创办以来,“信也科技杯”已连续举办十届,吸引近万名海内外高校人才与企业科研者参与。历届赛题聚焦金融科技真实场景,涵盖信用评估、欺诈识别、用户行为分析、方言识别、深度语音鉴伪识别等多个方向。本届赛事也获得了两大全球AI顶会的合作,是2025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 2025)官方合作单位,并被2025信息与知识管理国际会议(CIKM 2025)的官方赛事单元收录。优秀团队还将有机会受邀参加CIKM 2025,在国际舞台展示成果,与国际一流学者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