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郭阳琛石英婧上海报道
(过去两个月,时空道宇连续进行3次卫星发射,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受访者/图)
2025年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这是两个月内连续第三次组网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吉利星座是由时空道宇全栈自主设计研发、建设和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据悉,2022—2025年,时空道宇通过连续6次成功发射,顺利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组网部署。
随着低轨卫星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卫星物联网已成为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2025年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
“在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吉利星座的建成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全球卫星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连同前序轨道面级部署的试验星在内,时空道宇在轨卫星增至64颗,所有卫星在轨可靠性100%,网络可靠性100%,已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地表任一地点实时通信覆盖,这标志着吉利星座将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
民营力量打造全球低轨星座
过去几年,全球商业航天最受关注的案例是SpaceX的“星链”,通过卫星密集部署形成覆盖全球的宽带通信网络。而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星座计划起步虽晚,但节奏加快。
记者了解到,2022—2025年,时空道宇连续完成6次成功发射,其中3次采用海上发射方式,展现了高效、成熟的卫星组网能力。随着此次“一箭12星”顺利入轨,吉利星座一期部署圆满收官。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星座是我国完全由民营企业设计研发、建设和运营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在全球商业卫星物联网星座中,吉利星座在轨数量位列第二,比肩铱星二代(Iridium NEXT,66星)。
上述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现有在轨卫星,吉利星座在南北纬60°区域内可实现1—2重卫星通信实时覆盖,系统具备每天3.4亿次通信能力。星座系统可支持全球2000万用户,其中包含500万高频用户和1500万中低频用户。
据介绍,在通信性能方面,吉利星座可提供稳定可靠的传输,单条通信能力1900 Byte,支持文字消息、语音消息与图片等业务传输类型;在抗干扰方面,星座载荷及终端配备先进全栈自研的自适应抗干扰算法,具备50dB超强抗干扰能力。信号抗截获能力强,充分保障通信信息安全。业务频率绕射特性强、链路损耗低,则保证了通信可用性及可靠性远超国际同类系统。
“卫星物联通信服务的用户资费仅为传统卫星通信的百分之一,显著降低了大众使用门槛。”上述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低速数据通信服务基础上,可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对卫星物联通信的实时性设置、优先级调配、确认机制、消息长度设置、服务频次选定等维度进行按需组合,支持根据用户需求定义多样化应用服务。
“比如,在应急通信领域,可设置更高的通信优先级,确保及时应急响应。在卫星车联网场景时,支持实时位置确认以及短消息收发,保障车辆的互联互通。在工程机械等行业应用卫星物联通信设备时,则适合低频低功耗模式设置,满足低成本、超低能耗、长航时服务的行业应用场景需求。”上述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阐释道。
据悉,未来,随着时空道宇规划的72颗卫星全部完成部署,星座将在全球覆盖区域内实现3—4重实时覆盖,通信容量与服务可靠性将进一步增强,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面向全球商用打造的新一代卫星物联网星座的代表。
构建完整商业闭环服务全球
商业航天投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如何实现商业闭环是相关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据上述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介绍,时空道宇已实现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全栈自研能力,从星座系统设计验证、载荷平台自研、卫星量产、星群测运控自主管理、应用通信芯片至多型模组终端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与量产,并顺利完成商用验证测试(POC测试)。
记者了解到,时空道宇已与中国联通、中联重科、吉利汽车等头部企业合作,推动“卫星物联网+产业”融合创新,并完成“卫星+智能网联”“卫星+工程机械”“卫星+交通物流”等场景的商用验证测试,测试成功率均接近100%,有效促进卫星物联网与工业物联网、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航空机载通信、低空智联网、算力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推动汽车、船舶、飞机等直连卫星,大力发展大众化、规模化卫星通信应用。
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相较卫星互联网(宽带星座),卫星物联网(窄带星座)为何更具快速落地优势?
上述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是产业需求刚性。物流、能源、农业、渔业、应急等行业,迫切需要低成本、低功耗的广覆盖通信;二是技术门槛适中。相比动辄上千星的宽带星座,物联网星座对星座规模、带宽要求较低,投资回报周期更可控;三是政策与生态驱动。国家正在推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农业等新基建,卫星物联网与这些产业高度契合,更容易形成产业价值闭环。
出海也有望成为商用航天行业的重要机遇。根据卫星专业咨询公司Euroconsult预测,到2030年,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将突破3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美元级别,即超7000亿元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市场,时空道宇重点布局中东、非洲、东南亚、中亚和拉美地区。2024年6月,吉利星座在中东阿曼完成了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测试,实现99.15%的通信成功率,网络可用性超99.97%。
上述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时空道宇已与20多个海外国家的电信运营商签署协议达成合作,应用方向涵盖海洋渔业、智慧交通、能源管理、应急通信等多个领域。
“全球化是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重要特征。”中国银河证券研报分析称,我国星座构想前瞻性较强,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客户主要以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这类国家整体网络覆盖度相对较低,对低成本卫星物联网的需求较强。随着我国卫星物联网组网完整度的进一步加强,全球化市场将在当前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